河北小吃:改刀肉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8-08-20 16:26   1,997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河北小吃-改刀肉:改刀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肴,屬于東北菜。此菜用料尋常,重在刀功,肉絲與筍絲混然一色,入口酥軟,味道鮮美,無余汁,幽香四溢,可冬存百日,夏貯一旬。此菜回鍋勝于初做,制作精細,風味獨特,在東北地區廣為流傳。將肥瘦相間的豬肉、竹筍切成細絲,放入油鍋中翻炒,待肉絲炒干后,放入蔥、姜等調味品,加入高湯用淀粉勾欠收汁,裝盤即可食用。本菜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并可長時間存放。

改刀肉

簡介

改刀肉,是塞北古城平泉的傳統風味小吃。改刀肉以豬肉和竹筍為主料,切成絲翻炒,邊炒邊加入雞鴨湯、口蘑湯、醬油、紹興酒、香油等。待肉、筍成為金黃色后,澆上汁水,盛入盤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猶如一座金字塔,筍絲柔韌,肉絲筋硬,味道鮮美,爽口而不膩人。

改刀肉還有耐貯存的優點。冬季裝簍可存放三個月,炎熱的夏季也能存放一周左右,要吃時加熱即可,其味不變。

歷史文化

傳說改刀肉的絕技還是清宮中傳出來的。清朝乾隆年間,皇宮御膳房里有位姓劉的師傅,有一手做改刀肉的絕技,伺候了皇帝幾十年,皇帝對他的手藝非常滿意。后來,劉師傅年紀大了,就退休回到了故鄉平泉,開起了一家飯館。劉師傅在平泉收了五個徒弟,并毫無保留地把改刀肉的絕技傳給了他們。劉師傅在病危時還諄諄叮囑五個徒弟,要他們齊心合力,把改刀肉的絕技傳下去。

五徒弟遵照師傅的遺愿,把飯館改名為“五奎園”,就是表明大家一起將改刀肉的絕技發揚光大。五個徒弟經營有方,改刀肉的美名到處傳揚開來,當時張家口外蒙古族的48家王爺進京朝覲,路過平泉時,不但要停下來一嘗為快,而且還把改刀肉當成高級禮物,帶進京城,饋贈親朋好友。從此,“五奎園”和改刀肉譽滿全國。

品菜說史:道光皇帝與“改刀肉”

大清朝的十三位皇帝,論吃喝玩當數乾隆皇帝,要不怎么各地的美味菜品、茶點和景致都與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留下了許多典故。但要論起“艱苦樸素”,較比之下,得說是道光帝了(前文有述《“艱苦樸素”的道光皇帝》)。但是,河北古城平泉縣有名道菜,相傳與這位道光皇帝有關。這菜的名字就叫“改刀肉”。

您看好了,是“改刀肉”可不是“滾刀肉”。

話說道光年間,有一天御膳房的御廚劉師傅,得了道光帝的旨。感情道光帝日理萬機,再加上遇到點煩心事,胃口不佳,想換換口味。太監傳旨后,劉師傅可就琢磨開了。換口味容易,但分給誰換,皇上再艱苦樸素,那也是山珍海味的吃過、見過。正在苦思苦想的當口兒,劉師傅忽然想到,如果用現成的鮮竹筍與瘦肉一起熱炒,濃郁的肉香和竹筍清香合為一處,那味道定是錯不了。

但是,主意是有了,但要真做起來還真沒那么容易。不是刀口不對,就是肥瘦肉搭配不合理,炒出的菜沒什么新意。后來。經過幾番的試炒試嘗,總結經驗、教訓,終于掌握了刀口、肥瘦肉搭配和火候的規律,做成了這道菜。入口綿軟,口感筋道,其味鮮美。經道光皇帝上眼一瞧,上嘴一嘗。那肉切的刀口講究,火候得當,論色,是清秀悅目;論香。清香撲鼻;論味,是鮮美無比。這道菜吃的道光帝是相當的滿意,并定為清宮的御膳。

關于這道菜的名字,說法有二。一是這菜重在刀工和火候,所以叫“改刀肉”;第二種說法是道光帝吃過后御賜菜名“改刀肉”。那么,為什么起了個“改刀肉”的名兒,這可是天機。身邊的太監和劉師傅自然不敢多問。

歲月不饒人,伺候了皇帝幾十年的劉師傅,年歲大了便出宮回到河北老家。和兒子憑手藝開了個飯莊,這道叫“改刀肉”的菜,也就傳到了民間。后來劉師傅還收了5個徒弟,傳授御膳菜的絕技。1844年,也就是道光24年,76歲的劉師傅去逝,五個徒弟在師傅死后,把店改為“五奎園”,意思是,要這五個徒弟齊心協力,傳承好手藝和“改刀肉”的絕技。

做法

將豬臀尖兒肥瘦肉切成極薄的片,按4:1比例順切細絲,而且粗細一樣不能連刀?!皩⒅窆S片發兩天,去根、去里子、去邪味,再用骨頭湯煮一遍,然后用刀片成薄片,再頂刀切成細絲,最后用開水焯一下,去掉雜質。炒肉絲和竹筍時,一定要注意油溫和火候及顛勺。”邊炒邊加入雞鴨湯、口蘑湯、醬油、紹興酒、香油等。待肉、筍成為金黃色后,澆上汁水,盛入盤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猶如一座金字塔,筍絲柔韌,肉絲筋硬,味道鮮美,爽口而不膩人。

本文地址:http://www.yykk8.com/16716.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