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江寺素菜
簡介
迎江寺素菜,是安慶迎江寺茶樓的特產,100多年前就馳名長江流域,清末由該寺住持月霞開設素菜茶點供應,迎江寺茶樓素食有近400個品種,以素代葷,以假亂真,造型美觀,口味清爽,備受國內外食客的贊譽。
迎江寺素菜歷史較茶樓較高,距今已有一百余年,因迎江寺地處十方叢林和交通要道,上承匡廬,下接九華名山古剎,來往游人眾多。寺僧特在廟內廚房另設案板制素菜以待放言游客,后在塔下東廂開辟“休憩室”,正式對外經營九華名茶及素菜。茶樓建成,就成為較有規模的素菜館。竺庵、本僧和尚不惜重金聘請徽幫名廚師,并吸取安慶市“宛香春”素菜館及龍珠山觀音洞素菜之長,逐漸形成具有獨特風味的迎江寺素菜。
迎江寺素菜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原料取材于當地。如,所用豆取自沙州新產粒大飽滿之黃豆,以加工成豆制品(千張、豆腐、豆腐衣)。還有山區產的冬菇、木耳、金針、玉蘭片及各種時鮮蔬菜。這些優質原料保證了素菜的形美、色艷、味佳、對吃膩葷肴油膩的人,換一換口味,頓有清新之感。
素菜在烹調上以蒸、煮、炸、燒為主。制作精細,有“素千刀、素千道”的說法。要求“名同、形似、味似”。該店常用捆扎法制作象生,如使用豆腐衣或千張,用細麻布捆扎,使表面呈現毛孔,如家禽之皮,同時利用捆扎松緊、改刀、烹調來體現風味。捆扎略松,用刀切塊,不僅其形如雞,其味亦軟嫩鮮美。素火腿必須捆緊,中加色素,切成薄片,宜于細嚼慢咽有回味,與真火腿無異,是飲茶佐酒的佳品。使用模具,就象小說《紅樓夢》中,制作蓮葉羹那樣來制作“素海參”、“皮蛋”“鴿蛋”等等。如“皮蛋”系用淀粉加少許色素、堿水,制成熱漿,倒入兩個小茶杯內,用胡蘿卜或栗子粉做蛋黃,兩個茶杯合起即成。豬大腸取面筋漿子繞于竹棍之上,抽去竹棍,先炸,后用八角、醬油鹵煮,色、味、形都極近似。
“唱戲的腔,廚師的湯”。素菜廚師同樣能吊出好湯燴菜,以增加鮮味。他們有黃豆芽、皮棍吊湯,特別是皮棍吊出的湯,湯濃如奶,味美如雞?!皩こo興味,鮮潔即佳珍”。他們還盡量突出原料的香味和鮮味,如素鍋貼餡,以冬菇、玉蘭片、茶干為主,秋冬兩季配以白菜,春季配以地兒菜,夏季配以蒿兒菜。使你隨闃季節,嘗到帶有不同菜籃的鍋貼。
迎江寺素菜,雖愛“素”限制,但許多原料經廚師制作,亦有變化無窮。品種凡葷菜所有,素亦俱備,其中素火腿、素烤鴨、素魚肚、羅汗齋、糖醋素桂魚、素鍋貼、素魚翅、油淋雞、煮干絲等尤為人所喜愛,并承辦“銀耳”、“素海參”、“素魚翅”等素菜宴席。
歷史文化
凡是來到安慶市的人,總要逛一逛迎江寺,登臨振風古塔,嘗一嘗具有獨特風味的迎江寺素菜,才不虛此行。
迎江寺雄踞安慶市大江之濱,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公元一六一九年)。該寺有前后四棟大殿,殿宇宏大,氣勢雄偉,佛像莊嚴。傳說安慶市是船形地,寺為船頭。故山門前鑄有大鐵錨兩只。振風塔矗立于大雄寶殿之后,建于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一五七O年),塔高七十二米,八角七層。塔門位置各異,塔內有磚雕佛像六百余座,碑刻五十一塊,翹角飛檐,玲瓏剔透而不失雄偉之勢。登塔遠眺,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北面龍山如黛,塔后崗前的菱湖,波光粼粼,雖無三秋桂子,卻有十里荷花。昔日城西北是一片荒涼偏僻墳場,如今卻建起一座現代化的石油化工廠,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因此贏得了過了“過了安慶莫說塔”的聲譽,含有五岳歸來莫看山之意。
迎江寺茶樓約三百平方米,在寺左側,系清末重修寺廟時所建。翹角重檐,雕梁畫棟。臨江一排風窗,可全部下放夾壁,視線開闊。人們在游寺登塔之后,來茶樓小憩,飲酒品茗,欣賞滔滔江水,滾滾東流,江上沙鷗上下,風帆片片;遠處千里長堤,煙籠翠柳;云霞疊映,九華諸峰,時隱時現,真有說不出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