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離集燒雞
簡介
符離集燒雞,已有千年的歷史,產于安徽省宿州市北30里位于京滬鐵路大動脈上的符離鎮。燒雞起源有幾種版本,近代版本是最早在煮熟后要抹上一層紅曲,故而過去不叫燒雞而叫紅雞,然后在學習了道口燒雞的基礎上幾經改進提高,逐漸形成現在的符離集燒雞。其與道口雞所不同處,主要在于香料。這種燒雞以管、魏、韓三家的制品最為出名,被列入我國名肴之林。
此雞肉爛脫骨,肥而不膩,鮮味醇厚,齒頰留香。此菜產于安徽省宿縣,原名“紅雞”,是聞名全國的特產。量在開始時,此雞并無特色,只是煮熟后抹一層“紅曲”。
符離集燒雞的制作選當地當年肥健壯麻雞,且以公雞為良。宰殺前需飲清水并洗凈雞身,然后“別”符離集燒雞
好晾干用飴糖涂抹,香油(麻油)烹炸,再配上砂仁、白芷、肉蔻、丁香、辛夷、元茴等13種名貴香料,放在保留數十年的陳年老湯鍋里,先用猛火高溫鹵煮,再-火回酥四至六小時方可撈出。這樣制作出來的燒雞,如在出鍋后趁熱,輕輕提起雞腿一抖,雞肉便會全部脫落而明架相連。
歷史文化
符離鎮地區烹雞、吃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最有名的是徽香源和劉老二)。傳說,五帝之一的顓頊之玄孫錢鏗發明烹雞術,并因向堯獻野雞湯而受到賞識,被封于大彭(今徐州)為君,因稱彭祖?!冻o·天問》載:“彭祖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彭祖不但是傳說中的八百歲老壽星,而且還被尊為中國烹飪術的創始人,更是烹雞術的始祖。
1984年,江蘇徐州考古發掘漢墓,在楚王劉戊之墓的庖廚間,出土文物有銅鼎、盆、勺等食物容器及鐵釜、陶甑等炊煮器具。據說在庖廚間保存有楚王屬縣的貢奉物品符離雞,符離雞盛放在陶盆內,上有泥封,并蓋有“符離丞印”的封記,雞骨基本保存完好。據考古專家鑒定和推斷,是古符離縣貢雞。這一發現證明符離雞的出名,至少在2000年以上。相傳,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宿州知州張開仕進貢符離集鹵雞,乾隆帝品嘗后稱贊不已。
做法
配料:
活雞1只桂皮10克白糖15克陳皮10克八角10克辛萋2克小茴香2克精鹽150克姜20克飴糖200克肉蔻3克山奈片3克砂仁2克丁香3克白芷5克草果3克花椒5克芝麻油1500克
制作方法:
1.選用每只約重1000克的烽雞10只,宰殺放盡血水,熱水燙、去毛、洗凈,在靠肩的頸部直開一小口,取出嗉囊;再在肛骨,用水洗凈。然后先用刀背敲斷大腿骨,從-上邊開口處把兩只腿交叉插入雞腹內;再將右翅膀從宰殺的刀口處穿入,使翅膀尖從雞嘴露出。雞頭彎回別在雞膀下邊,左膀向里別在背上,與右膀成一直線。最后將雞腹內兩只雞爪撐開,頂住雞腹。用以上方法將10只雞宰殺別好備用。
2.將別好的雞掛在陰涼處,晾干水分,用毛刷蘸飴糖涂抹雞身。涂勻后入大油鍋中炸成金黃色時撈出。剩油留作別用。
3.大鍋內放足水,把所有香料裝入一只紗布袋中,扎緊袋口,放入鍋中,將水燒開,然后加入糖、鹽,調好味,將炸好的雞整齊地放入名冊人,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稍煮5分鐘,將鍋中雞上下翻動一次,蓋上鍋蓋,改用文火煮4~6小時,以肉爛脫骨為止。煮雞的鹵汁應妥善收存,以后再用,老鹵越用越香。香料袋在雞煮熟后撈出,下次再煮雞時再放入,一般可用2~3次。若制做1只雞可用砂鍋,香料用量酌減,也可取些鹵汁使用。
注意:
1."別"雞工序不可少,這是為了成批的鹵煮方便,形體完整美觀。
2.當天宰的雞,當天最好不用。因雞的尸僵期是7小時左右,所以雞刷勻飴糖后,即可掛起備用。第二天再進行下一步加工。
3.炸雞的油溫要始終保持在七成熱。油溫低,雞不變色。油溫過高,則發黑。為了控制油溫,可采取一次炸1~2只,炸完后撈出。
4.鹵湯一次加入的水量,以沒過氖雞為宜,中間不能再加水。
5.鹵湯用后晾涼,除浮油放容器中,存入冰箱,一個星期加熱一次即可。無冰箱,可每天加熱一次,冬天兩天加熱一次。
風味特點:
1.此菜產于安徽省宿縣,原名"紅雞,"是聞名全國的特產。量在開始時,此雞并無特色,只是煮熟后抹一層"紅曲"而已。后來吸收了山東"德州五香扒雞"的制作技巧,不斷改進發展成著名的"符離集燒雞"。
2.此菜外觀油潤發亮,肉質雪白,味道鮮美,香氣濃郁,肉爛脫骨,肥而不膩。嚼其骨,有余香。趁熱提起雞腿輕抖,雞肉可全部脫落,為菜中上品,冷食熱食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