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之鄉”安化

 小吃百科   2021-06-29 22:27   1,076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摘要:

“茶葉之鄉”安化-茶馬古道“茶葉之鄉”安化縣有多條茶馬古道,而其中的洞市茶馬古道尤具特色。春末的一天,我們來到洞市,見識了神奇的茶馬古道,也耳聞目睹了它的變遷。洞市地處雪峰山系東端,西南部與新化的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相

“茶葉之鄉”安化-茶馬古道

“茶葉之鄉”安化縣有多條茶馬古道,而其中的洞市茶馬古道尤具特色。春末的一天,我們來到洞市,見識了神奇的茶馬古道,也耳聞目睹了它的變遷。

洞市地處雪峰山系東端,西南部與新化的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相依偎,一條發源于大熊山的小河———麻溪穿越其境,直達資江。麻溪河有個暗流奔涌、深淺難測的“三門洞”,“三門洞”附近有繁榮的集市,洞市因此而得名。它歷史上是一個大鄉,幾年前在鄉鎮合并時才并入江南鎮,現為該鎮的一個管區。

從安化縣城驅車20多公里到洞市境內,一路水泥路面,車輛暢行;一路青山綠水,景色迷人。陪同我們采訪的,是退休老教師、當地“博士”陶穩固和洞市管區資深負責人陳建文。他們的翔實介紹,我們的實地察看,讓洞市茶馬古道的歷史和現狀一一凸現。

車到洞市的金田村。河水清澈透底的麻溪穿村而過,溪邊有千年古寺“鐘靈寺”。此寺與南岳山的寺院一脈相承。歷史上,這里是茶馬過往之地,茶客路過此處,往往要進香拜佛,因而寺里香火旺盛。與金田相鄰的茅坪村,有個曾接待過路茶客的“陶氏宗祠”。緊靠此祠的干溪村,有清代名臣、兩江總督陶澍的祖墳。陶澍在任期間曾來這里祭祖并會見宗親、視察茶葉產業,其護衛官劉龍、李豹曾在此展示神奇武功。眼下,祠堂和陶澍祖墳基本完好。

從金田南行至錫潭村,離公路100多米處,有一座壯美的風雨廊橋橫跨麻溪。飛檐翹角、畫棟雕梁的橋頭,鑲嵌著“永錫橋”3個正楷繁體大字;橋長80余米,橋墩由青石漿砌,橋身全由木材構成,橋身上方蓋著古樸的青瓦,可避雨雪風霜。此橋于1881年(清光緒七年)建成,旨在方便來自新化的運茶人馬和其他人過河、歇息。工程歷時6年,耗資巨大,牽動安化、新化二縣九鄉百姓,可謂當時的“重點工程”。如今,此橋已列為安化縣的重點保護文物。其建筑質量之優、橋身之長、保存之好,在全省罕見。只是,由于附近就有公路,這里已不是交通要道,顯得有點“門前冷落車馬稀”。但守橋老人說,近年來隨著旅游的開發,這里已開始“熱”起來。

展現在眼前的洞市村,原是洞市鄉政府所在地。村里的洞市老街,有一條長達一華里的青石板路。這里曾是新化縣多個鄉鎮的人們來安化的必經要道,是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站。新化的茶馬是通過三條山道進入洞市鄉境內的,而洞市老街是“三道歸一”之處。遠近茶客到了這里,肯定要餐宿;要根據市場行情,決定自己所運茶葉是在此拋售還是繼續外運;如果繼續外運,是雇請竹筏通過麻溪水運,還是繼續陸運。這樣,加上其他商賈,洞市老街就熱鬧了。據傳,從明朝至解放后一段時間的數百年里,這里商賈云集,店鋪如林,運輸茶葉和其它商品的竹筏最多時達兩百多條。而老街上的賀家祠堂,有時竟也作為臨時客棧和茶葉倉庫使用。在這里,我們巧遇到某私營茶廠的吳廠長。他父母一輩子在洞市老街工作,他本人在老街長大,后來當上了國營大茶廠的廠長,前些年辭職,開始經營國內外聞名、安化獨有的“千兩茶”,干得有滋有味。他加工“千兩茶”,就在賀家祠堂。據他和其他知情人介紹,上世紀80年代的洞市鄉,鄉里有茶場,村村有茶場,茶園總面積有兩萬畝左右;而現在,只剩下了寥寥數畝。那么,“千兩茶”的原料從何而來?答案是:“千兩茶”正好需要野茶、荒山茶,廢棄的老茶園可為“千兩茶”提供原料。真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高城村,是洞市茶馬古道上的一個更神奇的景點。何以叫高城?當地人說,大概是它處于半山腰、又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歇腳點”的緣故吧。高城的關山,既是樹種的寶庫,也是探險的好去處,其峽谷之險,陰風之涼,令人既緊張又興奮。過了關山進入村寨,是一塊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民舍臨溪而建;一條簡易公路通向外面的世界。從村里往西南方向望去,可以望見新化的大熊山。大熊山與該村之間,有氣象萬千、神秘秀美的“川巖江”。這條峽谷里,有“中國南方最后的原始次生林”和多種珍禽異獸,近年引來了眾多境內外游客。正因為如此,有位港商決定在高城投下巨資,開發旅游。如今,益陽市一位主要領導在這里辦聯系點,雄心勃勃地發展旅游業,簡易公路很快會變成水泥路。高城有載客進山游覽的“最后的馬幫”,我們到這里時卻未見有馬載客,只看到有好幾個村民用馬馱東西上山種地。為什么?是因為外面正在趕修水泥公路,汽車暫時進不來,游客自然也難來。游客來了用馬載客,沒有游客用馬干其他事,淳樸的高城人做到了物盡其用。

整個洞市的茶馬古道上,如今已無運茶的馬;因有公路、有汽車,也不再需要馬來運茶。它將有的是愈益增多的游客。這里已經有直達長沙的客班車,只需3個多小時,就可以把游客從長沙載到洞市來。

本文地址:http://www.yykk8.com/26636.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小吃百科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