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濕滯)什么是內傷濕滯呢,在我們生活中想必大家對于內傷濕滯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那么大家知道內傷濕滯癥狀是什么嗎,內傷濕滯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內傷濕滯吧。
內傷濕滯定義
濕阻是指濕阻因全身困重疲勞引起的脾胃,胸悶,腹脹,口淡納差,苔膩為主要癥狀的病證。在夏天雨季多,尤其是在我國東南沿海潮濕地區。
范圍
西醫學消化系統胃和十二指腸疾病以及其它內科雜病,出現以本證為主要臨床表現者,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外感六淫梅雨季節,氣候潮濕,或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自然界之外濕入侵,水濕停留,困阻中焦,脾胃運化功能障礙而為病。
2.飲食因素嗜茶成癖,夏季吃冷的食物和水果,飲料和啤酒,損傷脾胃陽氣,水濕不運,釀成內濕,濕邪困脾,運化功能障礙而為病。嗜酒無度,或過食肥甘滋膩,積滯胃腸,飲食難化,阻滯氣機,生濕化熱,濕熱困脾,運化功能障礙而為病。
二、病機
1.發病多緩慢發病。
2.常常會在脾與胃發病。
3.病性分實證與本虛標實證。實為寒濕、濕熱,虛為脾虛。
4.濕邪傷人,病情纏綿,早期的經驗,與濕困脾胃。久濕脾,為假陽性。
5.病機轉化濕邪困阻脾胃,若患者陽虛陰盛,則濕從寒化,形成寒濕困脾;若患者陰虛陽盛,則濕從熱化,形成濕熱困脾;寒濕傷脾陽,濕熱傷胃陰,而轉為本虛標實證。但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濕盛則陽微,寒化多于熱化。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以肢體困重,胸悶腹脹,納呆便溏,苔厚膩而粘,脈濡等為主癥。
2.多在夏季梅雨時節及東南沿海地區發病。素有脾胃虛弱者易發病,起病多緩慢。
二、鑒別診斷
濕溫病有明顯季節性,多發于長夏初秋雨濕季節,由濕熱病邪引起的外感熱病,濕熱蘊結上中下三焦有衛氣營血傳變過程,有傳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癥見身熱不揚,惡寒無汗或少汗,頭重如裹,身重肢倦,胸脘痞悶,口不渴或渴不引飲,苔白膩,脈濡緩。濕阻病乃濕邪阻于中焦,以脾胃運化功能障礙為主,一般不發熱,少傳變。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寒熱
口淡無味或有甜味,口不渴,苔白膩者為寒;口干,煩渴不欲飲,口苦,小便黃,或大便秘結者為熱。
2.辨濕阻與氣虛舌質淡
舌體胖,舌苔膩或厚膩,刮除后移時又漸增厚,食之無味,乃濕阻之象;而氣虛者亦多舌質淡,舌體胖,但苔多薄而不膩,二者不同。切忌將濕阻誤為虛證,亂投滋補,病情纏綿。
二、治療原則
初得之時多為實證,可選芳香化濕、祛風勝濕、苦溫燥濕或苦寒燥濕、淡滲利濕之法。后期見脾虛者,以健脾益氣為主,佐以除濕之品,扶正祛邪并用。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內傷濕滯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內傷濕滯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比較多見的哦,希望上面的文章對大家有所幫助,?;颊咴缛湛祻团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