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車時猝死車中)學開車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必備的技能,露露今年23歲是一個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駕校學車。8月6日,下午她按照規定來駕校繼續學車,可是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是她在這個世界上的后一天,在駕校學車的時候突然猝死,僅僅20分鐘,就離開了人世。
露露是一個性格外向的女孩子,正在上大三,她用課余時間去駕校學車,8月6日,她到駕校來學車,可是上車不久,她突然感覺自己有點不舒服,她立馬像旁邊的教練說了一下,但是教練并沒有去理睬,所以她只能像自己的同學請求幫助,過了一段時間,她的同學才趕到,等到她們把露露抬下車的時候,露露已經陷入昏迷當中,等到送到醫院的時候已經停止了呼吸,經過醫院診斷,確認露露是猝死。一個花季女孩就這樣失去了年輕的生命了。事后,她的同學認為,要是當時駕校的教練能夠把露露及時的送到醫院,或許可以挽救她的生命??墒牵F在這一切都太晚了。
當露露的父母聽聞這個消息之后更是悲痛欲絕,心痛自己的女兒就這樣離去。這樣的悲劇的起因就是猝死,但是往往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預防的。如果搶救不及時,基本上就會死亡?,F在的年輕人,發生這樣的情況基本上都不可挽回。由于發生這樣的情況太突然,讓人們措手不及,一件嚴重影響到很多年輕人的生命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發的猝死呢?
1、過度勞累。像這樣的情形我們稱之為“過勞死”,由于過度的工作和辛勞,因而引發了身體和心臟的過大壓力,一旦心臟的的壓力過大時,就會發生猝死。因此,對于那些喜歡加班喜歡熬夜工作的人來說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沒有必要這樣,命沒了,什么都沒有了。
2、壓力。由于現在的快節奏都市生活給了人們很大的生活壓力,其中對于一些需要靠腦力工作的人來說,面臨的壓力更大,由于他們忽略了一些減壓的方法,導致了心力交瘁,這些也是引發猝死的因素。
3、長期酗酒。有的人猝死的時候就是在酒桌上,其原因就是飲酒過量造成的,進而心臟受不了,如果長時間這樣,那么終發生就會發生猝死。
體重超標。人一旦過于胖就會有著其它的一些并發癥
4、體重超標。人一旦過于胖就會有著其它的一些并發癥,其中肥胖人體中傷害大的就是心血管,高血脂、高血壓這些都是由于肥胖引起的,這類的疾病對人體都是非常不利的,更容易發生猝死。
5、呼吸停頓。一些人他們睡覺時會打呼嚕,時而有時而沒有,有時候就會發生那種突然短暫呼吸停頓的時刻,像這類的情況是十分致命的。一旦呼吸停止多余2分鐘,就會導致心肌缺氧,隨時有可能猝死。
面對猝死悲劇 如何起死回生
每年的5月8日為世界紅十字日,自1948年國際紅十字會理事會確定以來,今年已經是第70個世界紅十字日了。在這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到來之際,作為一名從事多年醫務工作的老醫生,我想借此機會談一談我的本行——急救工作。
急救設備的更新、急救環境的完善固然重要
但當前急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急救意識的樹立和提高
說到急救,哪一項工作是當前需要迫切,也是值得投入人力、物力、精力、財力將其做好的?是具體的某項急救知識的普及,還是急救技能的操作?是急救設備的更新,還是急救環境的完善?這些當然都很重要,但是尤為重要的,是急救意識的樹立與提高。
但是尤為重要的,是急救意識的樹立與提高
我國國民急救知識的缺乏,從幾個數字的對比上就可以一目了然。
2015年北京市衛生統計公報顯示,北京具有專業急救知識的市民只占全市人口的0.2%。而新加坡每5個人就有1人接受過急救知識培訓,美國每4人中就有1人能實施急救,而在北京,參與過急救知識培訓的人數與市民比例僅為1:150。
美國大城市中,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高可達16.3%,但在中國,這個數字不到3%。 200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歐洲急救知識普及率高達80%,其中北歐普及率高,幾乎全民普及;美國普及率70%;而中國城市人口普及率還不到0.1%。數字的對比很能說明問題。
想要將急救事業推廣、完善,增強急救意識的工作必須先行。觀念上的改變才能帶動行動,急救意識提高了,才能夠提高國家、社會乃至個人對急救工作的重視程度,才能夠普及急救常識、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才能夠推廣急救知識的宣傳與培訓,從而建立健全院前醫療急救體系。
我們中國人不僅缺少急救技能、急救設備,我們更缺少的是急救意識,像猝死、溺水等意外事故,在救護車到達前,只有社會急救和公眾自救、互救等及時有效的救援,才能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然而,我國公眾的急救意識缺乏,由此導致急救技能、急救設備嚴重不足,往往錯過了佳醫治時機,從而造成遺憾,甚至悲劇。
猝死雖危險,但未必不能起死回生
關鍵在于:在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的4-6分鐘內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
我先說一件往事。我剛調入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不久,1983年6月下旬的一個清晨,一個小伙子發生猝死,鄰居幫忙打了急救電話。接到指令以后我迅即趕往患者家中,只見那個30多歲的小伙子躺在外屋地上,旁邊站著他的愛人和一個三四歲大的孩子,然后屋里屋外圍了好多人,都在一旁看著,沒有一個人上前搶救。
我上前檢查,發現患者呼吸、脈搏、心音都沒有了,身體已經冰冷,身體低垂部位出現暗紅色的尸斑,患者死亡至少一到兩個小時,已經沒辦法搶救了。我把情況告訴了患者家屬,她頓時放聲大哭,小男孩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驚恐地抱著媽媽的大腿,邊哭邊說,“媽媽,別哭,媽媽,別哭……”
猝死雖說危險,但未必不能起死回生,關鍵在于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的4到6分鐘內,抓緊時間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如果當時有一個人這樣做了,這小伙子說不定就能救活?,F場那么多人,可惜沒有一個人懂一點心肺復蘇知識。
那次是我第一次單獨執行急救任務,雖然事情過去了30多年,但我依然記憶猶新。當時我也30多歲,和那個小伙子是同齡人,回想他那個小家,雖然簡陋,但是整潔溫馨,可憐他就這樣失去了生命,幼小的孩子也失去了爸爸。
在自動體外除顫儀或120急救人員未到達到場前
必須堅持:持續心臟按壓且深度達到5-6厘米
再說一件近來的事。去年6月份,北京地鐵6號線呼家樓站的站臺上,年僅34歲的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突然暈倒,失去意識。身旁路人對其進行心肺復蘇,非常遺憾的是,金波終搶救無效離世。
持續心臟按壓且深度達到5-6厘米
在網友拍攝的兩分多鐘的搶救現場視頻中能夠看到,一開始時金波腿部還在動,可以推斷此刻心臟并未停跳。之后不久施救者開始做心肺復蘇,如果當時能夠持續按壓,并且按壓深度達到5-6厘米,堅持等拿到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或是120急救人員的到來,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另外,現場雖有多名地鐵工作人員,但沒有人直接參與施救,僅僅是溝通、呼救。
這兩件事著實令人傷感。更令人痛心的是,從小伙子猝死到金波先生離世也過去30多年的時間了,人們的急救意識并未見提高多少,以至于未能及時搶救造成的悲劇仍在發生。
要想減少猝死悲劇提高急救意識,積極參與急救培訓勢在必行
早日實現:讓公眾成為現場急救的有效力量
在我50年的急救工作中,只見過四次醫生趕到時有人在現場做心肺復蘇按壓,而且只有一次按壓動作正確。
在國內,急救培訓還沒有受到社會大眾的足夠重視,許多意外災害高危崗位的行業也缺乏培養職工掌握急救技能的意識,因此參與急救培訓的人員多為醫務工作者。
我多年從事急救普及教育工作,特別是退休以后,這些年在全國各地進行急救科普。我覺得急救應該是終身教育,我一直呼吁政府和全社會把健康教育、急救教育和死亡教育列為全民終身教育的必修課,尤其是在高危行業和服務行業,應該列為本行業必備的專業技能;各級各類學校應該把急救教育列為必修課程。相比于30年前,這些方面有了很大改觀,但是,仍然遠遠不夠。
在急救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急救社會化已成為急救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必須充分認識公眾現場急救在急救網絡中的作用和意義,理順公眾現場急救和院前急救的關系。提高急救意識,讓公眾成為現場急救的有效力量,一定可以減少很多類似金波那樣的猝死悲劇。
專家簡介:賈大成“中國急救普及教育第一人”
北京急救中心資深急救專家、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醫學網絡教育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客座專家、北京市紅十字會應急救護教育工作指導中心專家委員會專家、壹基金救援聯盟急救顧問。從事急救工作30年,對3000家單位、超過40萬人進行過急救培訓。在國內率先完成“急性心梗的院前靜脈內溶栓治療“和“院前快速心律失常的同步電轉復”,填補了國內院前急救的空白。新浪微博擁有150多萬粉絲。
賈老的微博介紹是這樣寫的:“生是120的人, 死是120的魂。永葆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激情, 把一生獻給中國的急救事業!”這就是賈老一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