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知識 了解何為茶道
說到喝茶,想必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現在喝茶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或是實際情況來選擇自己喝的幾種或是一種茶。但是對于茶道知識你又知道多少呢?你知道什么是茶道嗎?茶道文化、茶道表演又是怎樣的呢?下面小編就為您一一解答吧!
茶道知識
茶道知識可以說是我國幾千年的文化瑰寶,它在古代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了,但是對于現在的人來說,到底什么死茶道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茶道簡述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處清風自然來。
中國的茶葉分為基本茶類與再加工茶類。
基本茶類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
再加工茶類:以六大茶類作為基本原料再加工而成。包括花茶、緊壓茶、速溶茶、茶飲料等。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繼承唐宋遺風。
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范疇,即為以禮規范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征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笆恕睘橐粺o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早記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說。流行于唐代。
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葉經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早藝術品嘗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斗茶又稱為茗戰,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高表現形式。其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湯花,后斗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后勝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后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茶道文化
茶道文化就是茶文化,它包含眾多的茶的知識,是我國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于它你又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茶道文化的幾大要點吧!
茶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以茶為載體,以能體現中國傳統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為宗旨,包括有關茶的禮儀、風俗、茶法、茶規、茶技、茶藝、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以及文學藝術、辭曲歌賦等。茶文化是一種“綜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樂、舞蹈、繪畫、戲曲、服飾、飲食、醫藥等諸多文化領域。
產地
茶道發源于中國,并在鄰國日本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茶道是東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華文明貢獻給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采制
今天,茶道已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和日本,也不僅僅局限于東方。茶道是世界的,沒有國界和地域的限制。只要你愿意修習茶道,茶道就在你身邊,就在你心里。中國古代圣賢老子曾經說:“道是可以修習的,但它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道?!?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又說:“大道就仿佛流水一樣,四處流淌。”(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子》第三十四章)可見“道”并不神秘,道是無處不在的。 中國儒家著名經典《中庸》里也講:“我們生來就具備的,稱作自性。我們依照自性去行事,就叫做道?!?可見“道”就是我們的自性。(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第一章)。
品質特點
中國禪宗重要典籍《景德傳燈錄》則說:“平常心是道?!?馬祖道一語)這里所謂的“平常心”,也就是我們的自性、自心。
茶禮
茶道由茶禮、茶規、茶法、茶技、茶藝、茶心這六事構成,稱作茶道六事。
茶道修習就是通過茶道六事來證悟茶道精神。
茶道修習的重點不是技,而是心。
要修習茶心,又必須從修習茶技開始,明白這個道理,才可以談茶論道。
禪宗與茶道文化的淵源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出禪宗茶道。 僧人種茶、制茶、飲茶并研制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于中國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參禪”之前,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于真萬確。
1、尚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稌x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2、居士《食論》中說: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金所說的“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與韭菜同食,能使人肢體沉重,是否真如此,尚無人驗證。作者壺居上顯是化名,以“居上”相稱定與佛門有緣。
3、生于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呱呱墜地便落于佛的懷抱?!短扉T縣志·陸羽傳》載:或言有借晨起,聞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嬰兒,收畜之。
茶道表演用具
茶道是一種文化,而它也是可以進行茶道表演的,就是人們常常說的茶藝表演,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茶道表演的用具開吧!喜歡茶道的朋友一定要收藏喲!
1、置茶器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于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于通壺內網。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壺嘴。
3、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滌潔器
①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于放置用過后待洗的杯、盤。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凈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6、其它
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 壺墊:紡織品。用于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