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幾乎是占據了中國人早餐食物的半壁江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可以說它已經成為了中華美食的一部分,成為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那么你知道香噴噴的包子是如何制作的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做包子的小世界,幾招就能教會你做包子。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面食,包子一般是用面粉發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今天就來告訴大家怎么做包子的幾種做法。
一、上海小籠包
小籠包是上海為數不多的經典小吃之一,特點是皮薄、餡多、味鮮。無論是高檔酒店還是小吃店、早餐店都能見到它的影子,最有名的還是城隍廟南翔饅頭店里的小籠包,到過這里的朋友應該有印象,九曲橋旁邊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一等一兩個小時。
上海南翔小籠包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南翔小籠包的餡心是用夾心腿肉做成肉醬,不加蔥、蒜,僅撒少許姜末和肉皮凍、鹽、醬油、糖和水調制而成。小籠包的皮是用不發酵的精面粉做成的。蒸熟后的小籠包,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呈半透明狀,晶瑩透黃,一咬一包湯,滿口生津,滋味鮮美。如果吃時佐以姜絲、香醋,配上一碗蛋絲湯,其味更佳。南翔小籠包為上海郊區南翔鎮的傳統名點,素負盛名。因其形態小巧,皮薄呈半透明狀,以特制的小竹籠蒸熟,故稱“小籠包”。
二、鮮肉灌湯包
肉餡配比還是沿用我在薺菜煎餃中的比例,特把它C過來,豬肉末260g鹽5g生姜末7g 生抽10g白砂糖10g水60ml,此次只用到一半的量。
關于皮凍,湯包中的必備,湯汁就是由它遇熱化開形成的。皮凍操作起來也不難,在這簡要地說下,豬皮洗凈下水煮6-7分鐘,取出刮去白色肥膘,夾去皮上的毛,過水洗凈后切小條,加入3-4倍的水量,幾片姜一些黃酒,大火煮開后,小火煮上50-60分鐘,至湯汁濃稠,過濾倒入容器中,晾涼后,冷藏或冷凍即可。
三、家常包子
如果是做來自己家里吃,用100克面粉放在湯碗大的溶器中。加青水、兩小蓋白酒。稀釋攪拌均勻后(也可以用手和成面團)放著別管它。5-6小時后(我們是南方天,這個時間足矣),正常情況下面團的體積至少比原來膨脹2-3倍。且聞起來酸味很重,證明發孝成功。
早上8點左右用酵母與需要做包子的面量和好,大至下午4點左右和好的面巳發酵膨脹(如果想經常做包子,可以揪下一塊曬干后隨時可用)。
準備用料:蘇打(超市、小鋪子有賣),肉餡,加入鹽、味精、草果粉,攪拌均勻(自己喜歡啥口味就準備什么食材,韭菜,xx等等);
拆開買來的蘇打粉,取出30克左右放入盆中再加一點干面盼一起揉。蘇打粉、面團以絕對的均勻攪拌在一起。揉到面不粘盆不粘手為止。揪一點點用舌頭舔一下這盆面有沒有酸味,如果有(做出來的包子也是酸,吃不了),再加蘇打粉進去揉一遍(只能少少的加,蘇打加多后蒸出的包子顏色黃,口感差)沒有酸味面和好后可以準備包包子了。
兩瓢水放入冼凈的鍋中,點火加熱直至沸騰。拿來準備好的餡料,一塊岸板(岸板上面撒一小層干面不用多)你可以包包子了,包好一個放岸板上面一個。直至夠裝一籠,放入籠中蒸籠放入鍋中,蓋好蓋子。(如果是農村柴火,必須保證火不能熄。保持鍋中的水高度沸騰)。至蒸籠蓋邊緣大量蒸汽噴出,流淚一樣。你可以把蒸籠從鍋中抬上桌了(如果按時間算,大火中蒸15分鐘一定熟了。)打開蒸蓋,第一批包子出寵了。取出成品放入半成品直至全部蒸完。如果和面足夠用功,我保證這包子勝過所有街上賣的。
蒸不完的,可以加入白糖再揉一遍。鍋中放入500克食用油,小中火。待油漲得了聲音開始翻滾時,用和好的面擰成麻花狀放入鍋中。炸黃,麻花就做成了。
以上我們講述了幾種常見家常包子的做法,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學會了怎么做包子呢,看了這些簡便做法以后是不是覺得很容易上手操作呢,那還在等什么呢,趕快動起你的小手來制作屬于自己的香噴噴的包子吧!相信你們自己動手做的包子絕不輸于外面早餐店做的包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