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張包子
簡介
千張包子,是湖州特色小吃,尤以丁蓮芳千張包子最為有名。用純精肉、開洋、干貝等作餡,豆制品千張作皮,包成3cm見方三角棱柱形的包子,食時佐以辣油、米醋、白胡椒粉、小蔥等調料,不僅味道鮮美,配以優質粉絲,色白湯清,味美可口,且已有百余年制作歷史。
特點
肉嫩不膩,香氣四溢,風味獨特,營養豐富。
歷史文化典故
湖州丁蓮芳千張包子于公元1878年(清光緒四年),由民間商人丁蓮芳創立,并以自己的姓名作招牌而流傳至今,是湖州的傳統名點。
提起丁蓮芳,無論是七八十歲老人,還是一二十歲青少年,都對她贊賞不已。那些湖籍旅外人士總是念念不忘家鄉名點,一旦回湖或是路過,總要嘗嘗為快,有時還要帶回去與親友共饗。
丁蓮芳千張包子千張包子絲粉頭的由來
丁蓮芳原是湖州城里一個挑蔥賣菜為生的小商販,生活十分艱難,尤其是風雪嚴冬,更難糊口。公元一八七八年,即其二十九歲那年,他決心改行,謀求新的出路以擺脫困境。改什么呢?他考慮做大生意要本錢;做小生意難以維持。想來想去,唯獨“吃”這一行當最適宜,可以小本經營,設攤挑擔,投資少,翻身快,日朝見活鈿,因此決定做“小吃”這一行。行當選定,那么做什么小吃好呢?看看市上,燒餅粽子豆腐漿,咸糕油條粢米飯,篤篤餛飩米飯餅,番薯老菱茶葉蛋,真是五 花八門,應有盡有。如果再做這些買賣,落在人家后面,沒有多大奔頭,弄得不好仍要餓肚皮。只有闖新路,走在人家前面,做市場上沒有的點心才有吸引力。當時市場上有牛肉絲粉湯、油豆腐絲粉頭的攤子和擔子,這些對他有所啟發,他想不妨做些千張包子放在絲粉中,變為千張包子絲粉頭,倒也別開生面。他下了決心立即動手,買了一個鍋子,做了一付擔子,就這樣經營起千張包子絲粉頭來了。
丁蓮芳千張包子千張包子絲粉頭的改進
剛剛開始經營,由于白天點心品種多,況且千張包子必須白天買進千張鮮肉包起來煮熟,方可出售,由于人力限制,所以必須到晚上才能把擔子挑出去,當時他把擔子挑在駱駝橋堍魚行口(系湖州熱鬧中心)叫賣,因是新品種,當天現做現賣,肉餡新鮮,味美可口,品種新穎,獨具一格,所以生意尚可,天天出擔、天天賣完。從晚上八點到子夜一點,每天可賣一百多客(包括雙單件),在當時的社會能賣到這一點數量,已算很不錯了,因為當時的主要銷售對象是些看夜戲散后的一般市民及嫖、賭、吸鴉片的磨夜游民。就這樣賣了一個年頭,老顧客也多了,人也熟悉了 ,特別是那些吸鴉片的,這些人“懶做貪吃咀獨刁,一門心思吃得好”,他們以老主顧的資格,紛紛向丁蓮芳提出意見,1.包子式樣再不能家常式(當時包子式樣同民間家常包的一個樣,是長的)。2.餡心雖鮮還不夠,還要加點鮮的東西豈不更好。(當時包子里面只有鮮肉)3.絲粉也不 要象油豆腐絲粉那樣的細絲粉,最好定做粗的。為了不失掉老顧客,為了生意,為了使這個品種立足于社會,所以逐漸改進包子式樣,把原來長的改制成方的,后改進為三角形五公分見方的式樣,獨具一格。肉餡中再放進了開洋。,細長絲粉定制成粗的綠豆絲粉,這樣一來,從里到外完全擺脫了家常色彩,經過不斷改進和提高,逐步成為湖州城里別具特色的一種點心,深受群眾歡迎。生意從原來一百多客增加到二百多客,除了晚上出擔供應外,輪到鄉下做草臺戲也挑擔下鄉趕廟會。
丁蓮芳千張包子從挑擔到店鋪
創始第三年——一八八一年,從挑擔改為設攤,設攤地點在駱駝橋上,(當時各種小吃攤的集中地)搭一塊桌板,還制了一個防蠅防塵可以拆卸的玻璃罩,在調味方面,增加了辣油、辣醬、白胡椒、大蒜葉,(原來辣醬無辣油)使千張包子更為芳香撲鼻,味首鮮美。路過群眾聞到誘人的香味,都想一嘗。由此名氣日振,生意興隆,原來攤頭也不能適應了,資金也有所積蓄,就由行商改為店鋪,擴大了經營。
做法:
原 料:
豬肉、千張、冬筍、芝麻、姜(老爸他們還會放些開洋,放在料酒里泡一會兒,不用剁碎,包的時候直接包入餡兒里)。
一、準備工作,做餡兒:
1、先將冬筍放水里焯一下,剁碎(不用太細),豬肉、姜也剁碎。
2、將剁碎的豬肉與冬筍、芝麻、姜,放少許料酒、醬油(一點點,也可以不放)、鹽、雞精(放開洋的話就不用放雞精了)拌勻。
3、千張用熱水泡一下洗干凈,切成長方形。
二、包千張包子
三、蒸千張包子:
1、包好后3個或4個一組,用棉線扎好,這樣方便每次拿,在火鍋里燒的時候也不容易散開。
2、放入鍋中隔水蒸熟即可,放入冰箱(放了冬筍相對來說不怎么放的久,不過一禮拜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