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特色小吃:土家糍粑
簡介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后,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征“五谷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里用石錘或者蘆竹(因地方差異,有的也用竹來代替)搗成泥狀制作而成,一般此類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
做法
1、糯米洗凈蒸熟。
2、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涂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3、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一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著膀子還要流汗。
4、糯米搗成泥以后,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
家家戶戶都盼望著團圓,糍粑就是圓圓的蠻好代表了人們的感情。土家族有這樣一句話:“大人望栽田,小孩望過年?!贝笕送蕴镒匀皇瞧笈呜S收,全家老少有飽飯吃,而小孩望過年,則是過年有好吃的。印兒粑粑便是小孩過年口饞的年貨小吃之一。每當臘月二十七八,農家便開始家家發糯米、打粑粑了。其制法是用七分糯米與三分粘米相拾配,泡水發脹,然后用石磨或機械磨粉機磨成米漿,將米漿用沙布瀝干,然后將瀝干的米漿放在甑中汽蒸,再將蒸熟的米漿趁熱放入石臼中,眾男女拿起木棒歡快地將米漿在石臼中不停地搗來搗去,直到米爛如泥后,方將泥狀富有粘性的米漿用木棒挑起來,一挑挑地摔放案板上,用刀切成一節節,以手按成小圓塊,放入木質雕花模型中,壓制各種圖案的粑粑。人們習慣稱之“印兒粑粑”。有的為了更好吃,還在粑粑中放有黃豆末、芝麻粒作餡。
土家糍粑是土家人過年時用以拜年或食用的必備食品,是土家文化和文明的傳承,多以手工制作而成,精致、美觀、大方、適用,為男女老幼所喜愛,是土家食品中的精品。每到農歷臘月下旬,家家戶戶都要打糍粑,有首兒歌“臘月二十八,又打粑粑又澆蠟,還有個小小年豬也要殺”,唱的就是土家人打糍粑、澆蠟燭等忙年的景象。
有人將糍粑與外地的年糕混為一談,其實,這兩種東西的原料雖然都是糯米,但在原料、做法和口感上是有區別的。土家糍粑的原料必須是純糯米,年糕則摻雜少許粘米。在做法上,年糕是將米磨成粉或漿,再蒸制而成;糍粑則要將糯米用水反復淘洗干凈,再泡好、蒸熟后,舀到碓窩里,由兩個“大力士”用粑粑棍輪番砸打,或用碓嘴舂打直至熟爛后,再撈到案板上,由師傅揉勻,并分成均勻的圓坨,發給做粑的人,各自用雙手揉捏蹭壓、精心制作而成。在形狀上,年糕多為條狀,而糍粑則必須是圓形,以象征團圓、圓滿。
糍粑有大中小之分,大的直徑有30厘米左右,比較講究的人家,還用特制的印盒在大糍粑上印上雙喜字或喜鵲、龍、鳳等吉祥圖案(年糕則極少見);中等的直徑約15厘米,又稱月亮粑粑;小的約五六厘米不等,多用來給小孩燒烤而食。
具有土家特色的糍粑炒豬肉和土家年肉菜一樣,是土家人團年時桌面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它代表團結和友誼。糍粑的吃法也很多,可煎,可炒,先煎后炒,可以拌糖吃,也可炒臘肉、炒鮮肉,還可烤來吃等等,都是美味佳肴。在過去,糍粑更是土家人拜年不可或缺的禮物,俗話說:“拜年拜年,粑粑上前?!币驗轸亵问菆F圓、圓滿、元寶等的象征,表示對主人家的祝福,沒有糍粑,再重的禮物似乎也不夠分量。圓圓的糍粑象征團團圓圓,又糯又粘的糍粑寓意土家人注重親情和友情。土家族有句俗語叫:“二十八,打粑粑?!币簿褪钦f,臘月是土家人打粑粑的時節,而所謂的粑粑主要是糍粑。
土家族打糍粑一般都會選擇在農歷的臘月二十七,而且是左鄰右社的鄰居一起打,這樣不僅能搞好鄰里關系,而且能夠營造節日的氛圍。土家人通常穿著節日的盛裝,制作代表土家族大吉大利、五谷豐登的庫弄糍粑。
打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大的體力活,一般由土家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打后揉,即便是冰雪天氣也會出一身汗。扭糍粑也很講究,為了防止糍粑粘手,可以用蜂蠟或茶油涂在手上。此外為了保證成型后的糍粑圓潤有光澤,還可以在簸箕上撒一些苕粉。苕粉的好處就是光滑度好,不容易粘在糍粑上,而且米面容易結餅。在這個環節要注意:一是雜質要清除,二是在扭成團的時候一定要做圓,厚薄要均勻,光滑度要好看。
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濒亵巫鐾旰?,由心靈手巧的婦女繪上代表各種象征意義的圖案。
黔江區旅游局副局長郭君介紹說,土家族村民吃糍粑也是有講究的,客人到了之后,主人把糍粑烤好后給客人,客人不能用嘴去吹糍粑上面的灰,只能用拍打的方法把糍粑上的灰拍干凈,以示對主人的恭敬。
“拜年、拜年,粑粑上前”,這是流行于土家族地區的一句俗語。言下之意是說糍粑是土家人走親串門的必備之物。在土家族村民走親訪友的時候,他們喜歡帶上糍粑作為賀禮,主人也會在客人走之前給客人送上一些糍粑。于是糍粑作為一種尊貴的禮品,在親戚朋友之間來回傳遞友情和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