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小吃:豆包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8-07-03 12:08   2,936 views 人閱讀  1 條評論

赤峰特色小吃:豆包

簡介

豆包是以小豆(別名紅小豆、赤豆、赤小豆)等為餡作成的包子。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過多豆沙包。用黃米面等包的豆包又稱黏豆包。用豆沙作餡的包子則稱作豆沙包。

豆包

豆包是一種以黃米(大黃米或小黃米)面為皮,以豆沙為餡,蒸熟后食用的食品。一般出現在中國北方地區。但是,華北很多地區隨著人口的遷移,也漸漸出現了白面為皮的豆包,為了區分于饅頭,還用胭脂在上面點上紅點,餡料也逐漸簡化,不用豆沙而直接將紅小豆煮熟,加糖,看起來,豆包餡都是一粒粒的。在東北,豆包也叫黏豆包,但不叫豆餡包,豆陷包是指白面皮的豆包。有的地方,豆沙包也簡稱豆包。在吉林,與豆沙包不是同一種東西。與其它“包”的區別在“皮”的采用原料不同。

根據原料的不同,分為粘豆包和笨豆包兩種。用黃米和蕓豆制成的叫粘豆包;用糜子或小米加進蕓豆或小豆制的叫笨豆包。每當春節來臨,一進臘入,家家戶戶都忙著軋面,把一個正月吃的都準備下。

蒙古人吃豆包,是從漢人那里學來的,但做法不同。蒙古人做豆包不論粘的或笨的,都要把面炒過再發酵,這樣做起來的豆包酸甜適度,而漢人一般不炒面,因此吃起來也不甜。在每年正月十五前,蒙古人還有互相饋贈禮品的習慣,這禮品都以豆包為主,少則十個,多則二十幾個,里面付上一紙包“博勒格”(吉祥的意思)。

黏豆包:黏豆包是一種由黃米面制成的特色食品。很久以前,農民每天都是兩餐,天亮早餐,然后下地勞動,而天黑時是晚餐。這對于從事重體力勞動的農民來說,兩餐間隔太長了。人是受不了的。因此,農民們每年初冬時節,用黃米磨成面,做成雞蛋大小,里面有豆餡的豆包,放在外面凍實,以備開春下地時蒸食。黃米屬于消化慢的糧食。所以用黃米面制成的黏豆包,成了農民們抗餓的主要食品。同時,作為春節期間的民俗食品,而深受農民的喜歡。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人們已不再把黏豆包做為一種抗餓食品了,而把它做為一種地地道道的具有北方特色的風味食品了。

一進入臘月,東北天寒地凍,市場上北方的傳統食品———黏豆包也就上市了。鄉下,每到臘月二十三前后,家家戶戶都忙著蒸黏豆包,這既是鄉下百姓一年生活當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對忙碌的一年有所交待。因為那時,北方不產細糧,每逢年節才供應一二斤白面或大米,黏豆包就是鄉下人最奢侈的食品了。而這黏豆包更是小孩子最喜歡的吃食。在鍋里蒸著時,就能聞到那誘人的絲絲香味。鍋一打開,圍著鍋觀望的我們,見了那香噴噴的黏豆包,早已口水不止。這黏豆包吃得粘手粘牙,如再蘸上糖吃,吃起來既甜又香,真是別具風味。蒸黏豆包很麻煩,城里人費不起這個事,但臘月是鄉下的農閑季節,所以鄉里人有的是時間。蒸黏豆包,要先將黏高粱去皮,變成黏米,黏米淘干凈,放進清水里浸泡兩三天,然后將浸泡過的黏米撈上來,瀝干水,再用碾子磨成面,鄉下的習慣叫法叫“砸碾子”。那時鄉下沒有電,更沒有碾米機,全村只有一盤公用的石碾子。說到砸碾子,不但花力氣,還要排隊,有時大人們沒等天亮頂著星星,冒著嚴寒就去搶頭班碾子了。

將黏米碾成面后,再將小豆煮熟,搗爛,用開水和面,將面用手拍成薄餅,將搗爛的小豆包在里面,黏豆包就包成了,再在下面放上秋天就備好的蘇葉子。沒有蘇葉的人家,就用白菜葉或用秋天準備的苞米皮子,墊在下面,防止粘鍋,這三種當然要數墊蘇葉子味道好了。黏豆包蒸出來后,一兩頓是吃不完的,就放在室外一個大缸里凍,等正月家里來了客人再拿出來重新上鍋蒸,那味道一點兒都不變。以后參加工作,當海員,跑遠洋,一晃就是二十年,再沒見過蒸黏豆包的全過程?,F在北方也早已種上水稻了,自然就有了黏稻子,所以現在城里賣的黏豆包有黏高粱米面的,也有黏稻子米面的。不論是哪種面的,吃著總沒了當年的感覺,只是偶然走到市場上,看到那些農村來的大嫂樸實的打扮,和她們大嗓門兒的叫賣聲,就會想起當年在鄉下,母親忙忙碌碌蒸黏豆包的身影,想到這些,年味就濃了。

本文地址:http://www.yykk8.com/16127.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

  1. 小吃培訓班大全
    小吃培訓班大全【站長】 @回復

    粘豆包,豆包,豆包的做法,東北粘豆包,怎么做豆包,澀澀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