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特色小吃-對夾:對夾是內蒙古赤峰的一種特色食品。赤峰地區生產此種食品的店家較多,其中以赤峰城南對夾最為有名。對夾源于一種“杈子燒餅”,其用一定比例的油水和面,外用小米面或糜子面擦穌,并涂以酥油,食前火烤片刻既成,內夾熏肉,外焦里嫩,味道極美。
簡介
對夾,是燒餅里夾薰肉的大眾食品,是赤峰當地的肉夾饃,食之酥脆適口,滿嘴留香,堪稱邊塞小吃一絕。
赤峰對夾自1917年蘇文玉創建“復生隆”對夾鋪后而逐漸聞名四方。對夾源于一種“杈子燒餅”,這種燒餅和面和制作工藝特殊,而且從吊爐取出后要再擺到鐵制杈子上回爐以微火重烤,因而外脆內軟,別有風味?!皩A”所用之熏肉,為十余種配料調味而成,香而不膩。
“對夾”不僅味道香美,而且便于攜帶,乃深為當地大眾所喜愛的大眾化美食。其中以“復生隆”對夾鋪的對夾最為著名。
歷史文化
相傳清康、乾年間,冀人蘇文玉、蘇德標父子流落赤峰,以制賣哈達燒餅為生。后蘇家受到家鄉小吃驢肉火燒的啟發,經多次琢磨試驗,蘇家終將宮廷熏肉、哈達火燒與驢肉火燒三項工藝容于一爐,而制成了這邊塞美味,而蘇家也因“對夾”的大熱而名揚四海。
內蒙古赤峰的飲食特點仍以內蒙古草原風味為主,大街上有很多出售風味小吃的攤點,多以烤制的面食為主,具有酥脆香甜的特點,如哈達火燒、對夾(一種餅夾肉)等。赤峰對夾被稱之為中國的包肉漢堡。對夾是內蒙古赤峰的一種特色食品。其用一定比例的油水和面,外用小米面或糜子面擦穌,并涂以酥油,食前火烤片刻制成,內夾熏肉,外焦里嫩,味道極美
典故
史料記載
對夾初創于清末赤峰老哈達城頭道街。
1917年,有河北人蘇文玉一家下哈達謀生,因販羊生意賠本只好另謀生路.當時赤峰有一種非常有名的火燒叫"哈達火燒"蘇家便以賣燒餅為生.因其親戚曾經在宮廷御善房供過職,藏有宮廷熏肉秘方,又受其家鄉"驢肉火燒"的啟發,隨創制了一種新食品"夾肉燒餅".精選肥瘦適中的豬肉,佐以九料十八香煮熟,用熬糖之氣熏蒸."對夾皮"不再是普通"火燒",而是一定比例的油水和面,外用小米面或糜子面擦穌,并涂以酥油,食前火烤片刻既成.這已和批同的火燒大相徑庭,變名為"對夾".這種頗具民族特色的風味小吃歷百年而不衰,而且名聲遠揚."福興樓對夾"是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研制開發的符合現代人口味頗具民族特色的地方風味小吃。
傳說一
康熙、乾隆年間,也是清朝的鼎盛時期,正值太平盛世。乾隆每年舊歷五月都要到熱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避暑狩獵。據講,一次狩獵木蘭圍場,追逐一只斑斕猛虎,來到了紅山(赤峰)腳下,終于獵虎如愿。乾隆皇帝就在赤峰下洼子“松山館”用親帶御廚擺下了滿漢全席大宴群臣。除烤全羊外,三十八味宮廷御膳美味佳肴中,就數對夾名列前茅,眾臣食之贊不絕口。由此制作秘方傳入民間。
傳說二
1917年,河北人蘇文玉、蘇德標父子迫于生活,到內蒙古地區的赤峰城做買賣,當時赤峰有一種非常有名的燒餅叫“哈達火燒”,蘇家便以賣燒餅為生。后來,蘇家受到老家一種類似于對夾的特色小吃———驢肉火燒的啟發,便產生了制售夾肉燒餅的想法。說到燒餅夾熟肉,蘇家更是獨具優勢:原來蘇家一親戚,清朝末年在“奏事處”當廚子,經常到北京裕盛樓肉鋪買肉,就把皇宮里御膳房熏肉的技術傳授給了裕盛樓的人。當時,15歲的蘇德標在裕盛樓肉鋪學徒,他既能干又有心計,終于學會了宮廷熏肉法。蘇家整合了哈達火燒、驢肉火燒和宮廷傳統熏肉三項工藝,制作出了一種具有獨特工藝和風味的夾肉燒餅,起名為對夾。從此,對夾這種特色小吃便在赤峰誕生了。
推薦閱讀:
1:楊翔豆皮涮牛肚
2:干炸湯圓
3:廣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