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特色小吃-呼和浩特燒麥:據傳早年呼和浩特地區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茶客餓了總要補充點吃的。但茶館是清雅之所,不像飯店不怕稠油濃煙,只能備點清蒸面餅,小菜由茶客自帶,最多只能幫著把茶客帶來的肉菜,卷在餅中熱一下,用了幾張面皮,收幾張面皮的錢。時間久了,連餅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面餅的分量計價,“捎賣”就這樣誕生了。因此,正宗燒麥館子是按皮的重量計價的,在呼和浩特“二兩燒麥憋死漢”,千萬不要按餃子的量去點。
乾隆皇帝有句詩提到了燒麥:“捎賣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 乾隆皇帝吃燒麥必然要把這東西的來龍去脈問個清楚,因此“捎賣”作為名稱的正宗源頭是沒有問題的。這里的“捎賣”就是現在的“燒麥”。
1937年完成的《綏遠通志稿》中有這樣的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中,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呼和浩特)燒麥,自昔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制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p>
簡介
提起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市最有名的小吃,恐怕非燒麥莫屬。外地人來到青城,如果不吃一頓美味燒麥的話,就像是去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一樣令人遺憾。
燒麥是一種約有小籠包大小的主食。做燒麥的步驟是:用特制的搟面錘,把和好、揉到的面墊淀粉搟成薄薄的皮,再碾成荷葉狀;新鮮羊肉配蔥姜等佐料拌成餡,再勾以熟淀粉,成為干濕適度,紅、白、綠相間,香味撲鼻的燒麥餡;把餡放在燒麥皮子里輕輕捏成石榴狀,上籠蒸七至八分鐘即熟。燒麥出籠,頓時鮮香四溢。觀其形,晶瑩透明,皮薄如蟬翼,柔韌而不破;用筷子挾起來垂垂如細囊,置于盤中團團如小餅,人稱是“玻璃餃子”。因為內蒙古大草原的羊多以沙蔥為食,自然去膻味,所以,呼和浩特的燒麥吃起來清香爽口,油而不膩。
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呼市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之意?,F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了。
吃燒麥,還必須佐以沏得釅釅的磚茶,這種茶產自兩湖等地,被壓成磚頭形狀,故名磚茶。它具有解油膩、促消化的作用,草原上的牧民由于肉類攝入太多,尤其鐘情于這種茶,據說,國家專門設立了磚茶儲備庫,供牧民飲用。呼和浩特最時髦的燒麥是手挫羊肉餡燒麥,這種燒麥的肉餡由傳統鉸碎的肉泥變成了挫碎的肉塊,油放得更少,口感更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