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牛肉

 小吃百科   2017-12-07 20:29   2,071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平遙牛肉

簡介

平遙牛肉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美食文化的精華之一,古漢時就有“賣刀買犢,賣刃買牛,游刃有余”的對牛肉加工的描述,而風味獨特、久負盛名的平遙牛肉早在明清時代就已遠銷亞洲各國,史載清末,慈禧太后途經平遙,享用平遙牛肉后,聞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將其定為皇宮貢品。

平遙牛肉,傳統制作工藝獨特,從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漬、鍋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鹽、用水以至加工的節氣時令等,都十分講究。所產牛肉,色澤紅潤,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醇香可口,營養豐富,具有扶胃健脾之功效。

平遙牛肉

歷史文化

平遙牛肉久負盛名,起源年代無考,清代時已譽滿三晉。清嘉慶年間,邑人雷金寧及其子孫三代,在城內文廟街設有興盛雷牛肉店,長達百余年。到光緒末年,又有任大才與其子任仰文在城內西大街設立自立成牛肉鋪,所制牛肉可與興盛雷牛肉相媲美,均為正宗產品。

民國初年,西郭村韓來寶在縣城南門外開設隆盛旺牛肉店;韓照林在城內西大街開設牛肉加工作坊。之后,牛肉店鋪、作坊逐年增多。

做法

制作時必須選用上好肉,加工技術非常講究。屠宰是第一道工序,除了必須把血放盡外,剔骨時必須將牛的神經組織包骨皮與肌肉組織相連接,把整塊肉按部位取下。如果損壞了包骨皮,一頭牛的碎肉塊突破了6至8斤的水平,不僅骨頭上帶肉經濟上受到損失,而且大大破壞了平遙牛肉的整形和肉質緊密度。第二道工序是分割。

剔骨后的牛肉,根據牛的大小分部位割成16至20塊。部位名稱叫敦則、二道敦、夾肋、膀頭、脖則、爪則。然后一塊一塊涂上食鹽。

為使鹽度均溶,對厚塊牛肉用刀刺上幾個鹽眼,把鹽頂進去,將加鹽的肉塊本著先厚后薄的順序分層入缸、鹽與肉的比重要合理,過少過多都影響口感,而且過多時不少水溶蛋白汁分解隨汁流走,營養成份降低,出肉率下降。

腌制 合理時間是:夏季 5-7天,春秋季15天,冬季30天。第三道工序是煮熟牛肉。

將腌期已到的生牛肉從腌缸取出用清水洗凈污物,等鍋內水開后,將肉依照大小厚薄耐火程度分層入鍋。先用急火煮2小時,以后逐漸將火壓小煮8小時滅火,再燜2小時出鍋,共計12小時。

出鍋時的肉要放在案上晾開,或用肉鉤掛在架桿上逐漸降溫,全部冷卻,肉質收縮才能入庫。

本文地址:http://www.yykk8.com/2286.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小吃百科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