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特色小吃-涮鍋子(火鍋):涮鍋子實際上就是火鍋,涮鍋子主要是涮羊肉。羊肉過去講究用內蒙古集寧產的小尾綿羊,還得是羯羊(閹割過的公羊),據說這種羊沒有膻味。一只羊身上能涮的只有上腦、小三岔、大三岔、磨襠、黃瓜條五個部位,約十五斤肉,都是肉質細嫩,瘦中帶肥的。片羊肉是有講究的,傳統的片法是手工切片,講究薄如紙、勻若漿、齊似線、美如花。如今,片肉多是將肉先凍上再用機器切片,半斤肉能片出六寸長、一寸半寬的肉片四十到五十片,這種肉片一燙即熟?,F在,手工片肉的方法已不多見,在老字號東來順里偶爾還能目睹刀工精湛的廚師現場片肉,那真是一絕。
簡介
涮羊肉也稱“涮鍋子”,是風行內蒙古草原的一種食肉方法。
因內蒙古大草原無化學污染,水草豐美,溫差大,所產綿羊肉鮮細嫩,無膻味,是涮鍋子的上等原料。
特點:
內蒙古涮羊肉多選用大尾綿羊的上腦、外脊、后腿、羊尾等部位,切成適度薄片,放在火鍋沸水中輕涮。再取已備好的芝麻醬、腐乳、韭菜花、鹵蝦油等調味佐料食。此吃法,肉的質地鮮嫩,不肥不膩,新穎別致。
歷史文化
起源于元代。相傳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征,一次經過激戰后,人困馬乏,饑腸轆轆。部隊停下殺羊燒火,正準備烤羊肉時,探馬來報,敵軍大隊人馬追趕而來,僅距駐地十里。忽必烈邊下令部隊開拔,邊喊著:“羊肉”可烤羊肉已經來不及了。廚師急中生智,飛快地將羊肉切成片,放在沸水鍋中攪拌,待肉色一變即撈在碗里,撒上鹽面、蔥花、姜末,送給忽必烈食用,食后迎戰獲大勝?;I辦慶功宴時,忽必烈特意點了戰前吃的羊肉片。廚師為此效仿上法精細制作,并配以腐乳、辣椒等多種作料。將士們吃了贊不絕口,忽必烈當即賜名為“涮羊肉”。從此,涮羊肉即為宮廷佳肴,清光緒年間流傳民間。由于地區習慣和條件不同,食法各具風格。
推薦閱讀:
1:楊翔豆皮涮牛肚
2:干炸湯圓
3:廣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