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冰雪消融,萬物復蘇.柳絲吐綠,春花萌芽,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到處充滿欣欣向榮的生機。這種環境最有利于生精血化津氣,充實人體的組織器官。因此,盡量多做室外活動,讓身體沐浴在春光之中.接受微風的拂煦,吸取大自然的活力.通過體質鍛煉,如打太極拳、慢跑、做體操、練氣功等.使人體各種組織器官適應春天的升發之氣,最大限度地得到充實。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乍暖乍寒,年老體弱之人,春季往往容易受到風寒之邪侵襲,并誘發宿疾。中醫認為,春季"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寒易傷腠理。”我國有句古老的生活諺語"春捂秋凍”.是符合春季養生原則的。
中醫認為,經過冬季,人體內積蓄了較多的郁熱或痰熱。到了春季,郁熱被風氣所鼓動,開始向外發散,人們就會得相應的病患。輕則導致頭昏、煩悶、胸滿、咳嗽、痰多、四肢重滯。重則形成瘟病,甚至侵害內臟,因此,春季要特別注意及時清除體內的積熱。清除積熱的方法很多,癥狀輕微時一般不需要服藥.可以通過春游,到空氣清新的園林山野之中盡情地呼吸清新空氣,排出體中的郁熱之氣。也可適當選用一些稍稍偏涼,又具有解除內熱作用的食療方,如竹葉粥、菊槐綠茶飲等。如果癥狀比較嚴重,則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理氣化痰、清熱利隔的中成藥。
春季經常發生傳染病流行,根據民間經驗,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進行預防:在飲水之中浸泡貫眾.取未經加工的貫眾一大塊,約半公斤重。洗凈,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之中,每周換藥1次;在居室內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慢慢揮發,以凈化空氣:每天堅持做保健按摩,按摩的穴位是足三里、風池、迎香等。除此之外,年老體弱之人春季還應盡量避免到人多、空氣混濁的公共場所活動。
根據中醫理論,春季為肝旺之時。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病癥.慢性消化道潰瘍及慢性胃炎在春季多頻繁發作。針對上述情況,中醫養生學指出:"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飲酒不可過多,米面團餅不可多食,致傷脾胃,難以消化”。一般說來,春季只要注意適當調節飲食就可以了,養生學家不主張春季服用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