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秋季養生方式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22-06-12 18:16   772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摘要:

秋季是一個金風送爽、氣候宜人的季節,人們常以”秋高氣爽”、”風高物燥”來形容秋季干燥的氣候特點。每當涼風吹來,人們頓覺頭腦清醒,精神振奮,行動瀟灑。不過,秋季由熱轉寒,陽消陰長,這時候人

  秋季是一個金風送爽、氣候宜人的季節,人們常以"秋高氣爽”、"風高物燥”來形容秋季干燥的氣候特點。每當涼風吹來,人們頓覺頭腦清醒,精神振奮,行動瀟灑。不過,秋季由熱轉寒,陽消陰長,這時候人們常常會覺得口鼻干燥、渴飲不止、皮膚干燥,甚至大便干結等。所以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遵循"養收”的原則。

  燥氣易傷人,所以人們常常把初秋的燥氣比喻為"秋老虎”。然而燥氣可有溫燥與涼燥之別。初秋之氣,由于稟受了夏季炎熱氣候的余氣,剛烈肅殺,形如老虎咬人之兇猛,故稱之為溫燥;深秋之氣,由于接近寒冷的冬季,寒意加深,則稱為涼燥。

  秋高氣爽,空氣清新,有利于肺主氣、司呼吸之功能;但到秋分以后燥氣過盛,與風相合形成風燥之邪,必首先侵襲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竅。假如秋燥之氣太盛,超過了人體的防御能力,或雖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氣、宣發功能薄弱,無力適應秋季的氣候變化,無力抵御外邪,則肺所主的皮毛、鼻竅和肺自身就首當其沖,會受到燥邪的危害而產生一系列的病變。

  燥易傷肺,在人體,燥邪耗傷津液,也會出現一派干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干、舌干、皮膚干燥皺裂,大便f燥、艱澀等。故無論外燥、內燥,一旦發病,均可出現上述津干占液干的癥狀。當然,內燥不限于肺,其他臟器的陰虧液竭,亦可形成內燥之證。

  "苦夏”常常讓人身體消瘦。從炎夏轉入涼秋,人的身體也漸漸恢復,胃口和精神轉好,秋季成了一個最佳的進補季節。根據秋季氣候涼爽、陰陽相對平衡的特點,中醫提出了"平補”的進補法。

  所謂平補,就是選用寒溫之性不明顯的平性滋補品。另外,燥是秋季的主氣,肺易被燥所傷,進補時還應當注意潤補,即養陰、生津、潤肺,采取平補、潤補相結合的方法,以達養陰潤肺的目的。

  秋季氣溫逐漸降低,濕度逐漸減少,因此平時要多飲水,以維持水代謝平衡,防止皮膚干裂、邪火上侵;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之效。秋季可多食用芝麻、糯米、蜂蜜、荸薺、葡萄、蘿卜、梨、柿、蓮子、百合、甘蔗、菠蘿、香蕉、銀耳、乳品等柔潤食物。

  秋季食物來源豐富,不過,此時進補要保證膳食中具有均衡的營養。不僅要吃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鈣、磷等的食物,還要吃一些谷類、蛋類、瓜果類食物,補充一些蔬菜水果。同時要注意飲食衛生,在生食蔬菜水果時,一定要注意清潔,以免染上胃腸道疾病。

  "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不過,在進補時要注意科學方法,忌無病亂補,忌虛實不分,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過量對人體都有害。

  在秋季飲食保健中應注意飲食的定時定量。飲食有節制益人,無節制則傷人。關于秋季進補須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補肺潤燥,直接補充人體的水分,以防止口唇開裂等氣候干燥對人所產生的直接傷害;二是通過食物或藥物補養肺陰,防止因機體在肺陰虛的基礎上再受燥邪影響,產生疾病。

  秋季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能隨心所欲地吃。而節制飲食要求定量是為了避免胃腸超負荷活動,以防損傷胃功能,造成消化不良或胃病。老人和小孩消化力較弱,更應定時定量進食。另外,秋季每餐進食宜簡不宜繁,這是由于人體陽氣衰弱,胃氣亦弱,每餐吃品種繁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導致胃病。

  在秋季,宜多食溫食,少食寒涼之物,以頤養胃氣。如過食寒涼之品或生冷、不潔瓜果,會導致溫熱內蘊,毒滯體內,引起腹瀉、痢疾等,故有"秋瓜壞肚”之民諺,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要注意。要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厚味的食物。飲食上要盡可能少食用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癥狀。應貫徹"少辛多酸”的原則.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味能勝酸,故秋季要減辛以平肺氣,增酸以助肝氣,以防肺氣太過勝肝,使肝氣郁結。

  中醫把初秋七月稱為長夏,因為初秋之時有暑氣余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的氣候特點。長夏主濕,脾主長夏,故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閑脾。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致脾陽不振。此外,長夏天氣尚熱,生食冷瓜果、冰凍飲料,更助濕邪,損傷脾陽,所以初秋七月易見腹滿、腹瀉之癥。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而生痰。早秋脾傷于濕,可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復發種下病根。

  "一場秋雨一場寒”,仲秋后.晝熱夜涼,氣溫變化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若不注意養生保健,身體容易患病,舊病復發。所以秋季養生一定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1)注意日常飲食調理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疏,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2)健康睡眠,早睡早起

  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近代研究表明,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懶床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這類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率極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后期。

  (3)"春捂秋凍”,慢添衣多運動

  秋季氣候漸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有意讓機體凍一凍,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煉,這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尤其應重視耐寒鍛煉、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4)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要注意凋養情致

  秋末,花木凋零,秋風蕭瑟,人的情緒往往不太穩定,易于煩躁或悲愁傷感。因此,秋季養生以調達情志、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為首要,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外出觀賞風景、喜悅溢于言表,可使憂郁愁煩頓消。

  (5)"多事之秋”,注意預防氣候突變

  秋末氣候轉涼。這個時期是中風和心肌梗死發病的高峰期,極容易導致猝死?;加新灾夤苎?、肺氣腫和肺心病的人,對氣候的變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出現復發、病情惡化以致死亡的情況。因此,患有這類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提高警惕,加強預防,家中應備有急救與治療藥品,以防萬一。

  總之,秋季進補要甘潤溫養,既不可過熱,又不能太涼,要以不傷陽不耗陰為度。食物進補取材方便,雖有四氣五味之分,但畢竟作用力相對較弱,食用時只要對癥選用。不僅效果較為明顯,一般也不會出現什么不適。

本文地址:http://www.yykk8.com/29566.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