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秋季容易復發或新發的疾病,因此,秋季養生宜養護胃。
根據臨床診斷經驗,慢性胃炎可分為淺表性、萎縮性、肥厚性三種類型。臨床上共有的癥狀為:上腹部悶脹疼痛、噯氣頻繁、反酸、食欲減退、消瘦、腹瀉等。
根據實驗研究與臨床實踐得知,幽門螺桿菌是導致慢性胃炎的主要病菌。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世界各地都較為常見。有人認為,50%的人,其胃里都有幽門螺桿菌定居。因此,徹底殺滅幽門螺桿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胃病反反復復無法根治這一老大難問題。僅僅通過止痛、調節胃的酸堿度、提高胃動力等等,只能緩解一時的癥狀,消除不了胃內的致病菌,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因。對于較嚴重的慢性胃炎,特別是萎縮性胃炎,僅依靠注意飲食是不夠的,應該用殺幽門螺桿菌藥物并配合適當的中藥治療。用活血化淤的方法來改善胃內血液循環,以消炎解毒來解決胃內炎癥,配合正確飲食,對治愈慢性胃炎是有幫助的。
那么,秋季養生如何養護胃呢?
第一,保暖。秋涼之后,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及時添加衣服,夜晚睡覺應蓋好被子,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另外,胃病患者"秋凍”一定要適度,不要勉強挨凍而凍出病來。
第二,飲食。"人食五谷雜糧,孰能無疾?”飲食入口,首先影響的就是胃。胃黏膜血管豐富,具有對食品的儲存、消化和運送功能。所以,飲食不調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因素。專家們指出,在慢性胃炎的發病因素中,飲食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防治胃炎的關鍵,這也是與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進食時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防止侵蝕胃黏膜和潰瘍面而加重病情。二是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三是細嚼慢咽,可以減少粗糙食物對胃黏膜的刺激。四是注意飲食衛生,杜絕外界微生物對胃黏膜的侵害。五是盡量做到進食較精細、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
第三,靜養。專家認為,人的情緒、心態與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癥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應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影響了胃炎的痊愈。
第四,運動。腸胃病人要結合自己的體征,進行適度的運動鍛煉,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促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