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氣溫不寒不暑,冷暖適中,輕風吹拂,清心爽神。但是,秋季養生忌忽視"秋乏”。
那么,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里,人為什么反而會感到倦乏呢?
從生理學角度來講,"秋乏”產生的原因,與夏季氣候環境對人的影響有關。三伏盛夏,天氣炎熱,持續的高溫使機體產生了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大量出汗,導致體內水鹽代謝失調,胃液分泌減少,胃腸功能減弱,食欲不振,體液大量丟失及一時性大量飲水,從而增加了心臟負擔。同時,高溫也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加,加速新陳代謝,使體內能量消耗相對增加。加之夏天很難得到充足的睡眠,過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適度的補償,使身體欠下了一筆"夏耗”的債務。
進入秋季以后,酷熱逐漸被陰冷代替。隨著天氣逐漸轉涼,日照時間逐日縮短,人體各系統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如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及水鹽代謝恢復平衡,消化功能恢復常態,食欲增強;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減輕,能量代謝相對穩定等。這時,人的機體需要有個生理性的休整階段。同時,秋季夜間,涼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來后,仍覺倦乏,還想再睡下去,這就是產生"秋乏”的原因。
"秋乏”,既是補償盛夏氣候環境帶給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又是機體在秋季這個宜人的氣候環境中得以恢復體力的保護性措施。因此可以說,它是機體內外環境獲得新的平衡的過渡現象,是人的生理和生活所需要的。對待"秋乏”,一方面要加強營養,注意勞逸結合,以彌補夏季的大量消耗,使機體通過休整而獲得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減弱寒來暑往氣候變化對身體的影響,提高身體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