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令時節,氣候比較干燥,如果病邪侵入人體,很容易出現以干燥為特征的病變,通常稱之為"秋燥癥”。發生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咯血等,均可出現干燥的癥狀。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秋季感受了燥邪,可根據病邪性質及人體自身情況的不同,分為溫燥和涼燥兩種。在久晴無雨、秋陽暴烈時感受病邪或者病人體質以陰虛為主,陽氣偏亢,感邪以后,很容易從熱而化,即可出現溫燥。如果在深秋季節,氣候偏涼,秋風肅殺時感受病邪或者病人體質以陰虛為主,陰寒較甚,感邪以后,會從寒而化,出現涼燥。通常,在秋燥病人中,以溫燥者多見。溫燥癥狀有發熱、頭痛、少汗、干咳、咽干、鼻燥、口渴、舌質偏紅、脈數等。涼燥癥狀有輕度發熱、惡寒、無汗、皮膚干燥、苔白、脈浮等。所以,秋季保健忌忽視"秋燥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