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小吃:內蒙全羊席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8-09-19 17:38   2,074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內蒙古特色小吃-內蒙全羊席: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佳肴,又稱整羊席。是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舉行婚禮或接待高級貴賓時擺設。將整羊加工后擺在長方形的大木盤里,象一只臥著的活羊,肉味鮮美,香飄滿堂,濃郁撲鼻。

內蒙全羊席

簡介

蒙古語稱之為秀什或不禾勒,蒙古族招待貴賓的傳統佳肴,又稱整羊席。是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種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舉行婚禮或接待高級貴賓時擺設。將整羊加工后擺在長方形的大木盤里,象一只臥著的活羊,肉味鮮美,香飄滿堂,濃郁撲鼻。賓客在進餐前,還要舉行一定的儀式,高唱贊歌,朗誦獻整羊的祝辭等。據文獻記載,成吉思汗曾設過全羊宴。忽必烈登基時,也設全羊宴祭神抵、待賓客。到了清代,全羊宴更加盛行,北京羅王府和內蒙古各盟旗王府中,都以全羊宴接待來賓。

全羊席的含義:

錫伯族稱之為"莫爾雪克",意思是"碗里盛的菜肴".這個菜肴是用羊身上的雜碎做的,需要新鮮的羊心,肝,肺,大腸,小腸,腎,羊舌,羊眼,羊耳朵,羊肚,羊蹄,羊血,血清等材料.每種材料做兩種帶湯的菜,分被盛在16個瓷碗里.不能盛滿,隨吃隨添,始終保持食物溫度誘人.每碗菜上要撒少許香菜和蔥花,用來裝飾和提味.品位時,還配有各種蔬菜腌制"花花菜"和美酒.此席是錫伯族用來款待貴客和親朋好友的.羊肉湯和羊肉,還有烙得很薄的發面餅子也會伴席端出.會做此席的師傅已經很少了.新疆只有一位在當地電視臺采訪下做過完整的.

清真菜中的最高檔筵席。其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清代著名文學家、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全羊法有七十二種,可吃者,不過十八九種而已,此屑龍之技,家廚難當。一盤一碗雖全是羊肉,而味各不同?!?/p>

特色:

全羊席:四干、四鮮、四冷葷、四青菜、四甜碗

頭道菜:鵝毛雪片,花爆金錢、百子囊、迎風扇、望峰坡、千層梯、玉珠燈籠、素心菊花、落水泉、五味爛肚、爆荔枝、炸鐵傘、山雞油卷、玉環鎖、鼎爐蓋、炸銀魚、雙風翠、采靈芝、安南臺、氽丹袋

點心:龍須糕、一品燒餅、杏仁茶、小干烙、素包

湯:鮑魚湯

二道菜:爆炒玲瓏、五關鎖、天花板、炸血丹、蜜蜂窩、八寶袋、拔草還園、金鼎喇嘛瓜、鳳頭冠、紅白旗子、彩鳳眼、開泰倉、龍門角、鹿撻尸、燴虎眼、青云登山、提爐頂、蒼龍脫殼、犀牛眼、炸鹿尾兒

點心:喇嘛糕、香菜托、冰糖薏仁米、羊肉燒麥、炸蒸兩合

湯:里脊絲氽酸菜粉

三道菜:炸鹿茸、算盤子、迎草香、炸東籬、梧桐子、明魚骨、紅葉含云、清燴鳳髓、清燴鹿筋、百子葫蘆、冰花松肉、清燒排岔、七孔玲臺、櫻桃紅肉、明開夜合、千層翻草、黃燜熊膽、鍋燒浮筋、燴鮑魚絲、玻璃方肉、紅燉豹胎、紅燉熊掌、香糟猩唇、壽天百祿、干炸龍肝、天鵝方肉、吉祥如意、滿堂五福、白云會、五花寶蓋、爆鳳尾、八仙過海

主食:稻米飯、荷葉卷(隨帶醬小菜、蝦油小菜)

湯:三鮮紫菜湯、酸菜子貝湯

"清真全羊席"、是銀川市回族廚師王自忠在繼承前代廚師技藝的基礎上,積50多年的烹好實踐,口授而匯集的菜譜。雖是清真菜肴的一個側面,但也能領略其特色。

歷史文化

民國五年,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飲食類·全羊類》記載:“清江庖人善治羊,如設盛筵,可用羊之全體為之、蒸之、烹之、炮之、炒之、爆之、烤之、熏之、炸之。湯也、羹也、膏也、甜也、咸也、辣也、椒鹽也。所盛之器,或以碗,或以盤,或以碟,無往而不見羊也。多至七八十品,品味各異。吃稱一百有八品者,張大之辭也。中有純以雞鴨為之者,即非回教中人,亦優為主,謂之全羊席。同光間有之。”這段文字較翔實地記載了全羊席的烹制方法,菜品形狀和品味以及盛菜器皿,并注明全羊席流行于清朝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年)。徐珂的記載與袁枚相比較,菜品總數由72種增加到108種,實際制作的也有由近20種增加到近80種,表明了全羊席發展、完善的過程。

本文地址:http://www.yykk8.com/18082.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