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泡油糕

 小吃百科   2017-12-23 04:55   1,614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三原泡油糕

簡介

泡泡油糕是陜西三原縣很有名氣的漢族傳統小吃,其淵源可上溯至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名點“見風消”油潔餅。餡是用白糖、黃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開水、大油燙熟的富強粉。西安飯莊和五一飯店的泡泡油糕,已上了“中華名小吃”的金榜。

三原泡油糕

泡泡油糕是燙面包入黃桂白糖餡經油炸而成,因起糕面有隆起的松泡,故名。泡泡油糕據傳原為皇宮點心,“安史之亂”時,有一位善制此糕的御廚流落到今西安以北的三原縣。為了謀生,便做起制售泡泡油糕的生意,工藝從此傳入民間,成為三原縣一帶世代相傳的美味。清朝年間,一些掌握了制作油糕技術的三原縣人,到西安制售為生,使泡泡油糕傳至西安,并由此名揚遐邇。

小吃特點色澤乳白、表皮膨松,如輕紗制就、蟬翼捏成。

歷史文化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以后,先后在今三原縣的北部原區興建了開國皇帝李淵以及敬宗李湛、武宗李炎等帝王的宏大陵園,即獻陵、莊陵、端陵。于是三原的北部原區便成了唐王室巡拜陵、從事狩獵的重要場所,經常是帝王御駕前往,王公大臣們的活動也甚為頻繁,以致路上行人常年絡繹不絕。這條道路上有個村子距京城長安和原區均不遠,便成了皇家往返休息的重要場所,人稱“王店”。

這個村也成了達官顯貴、商賈富戶常來常往的地方,隨之興起了物資交流、集市貿易,王店也成了興旺繁華的“王店集”。

據傳說,在“王店集”上有一個專門制作油糕的小吃店,制成的油糕外皮起泡、酥松潤滑、餡軟甜香,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贊。有一天,被前往北原狩獵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嘗,連連贊道“好、好、好,見風消”。對泡泡油糕贊不絕口,并將其作為宮遷食品。于是該店的名聲大振,生意非常興隆,小吃店經營的油糕也得以廣泛流傳。

唐中宗在位時,宮廷中有一種制度,即大臣初拜官或升遷,照例要獻食于天子,名叫“燒尾”。燒尾是指神話傳說中“魚龍變化”的故事,凡是有躍上龍門的鯉魚,必有天火(雷電)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為真正的龍。大臣們為了獻媚取寵,向“真龍天子”進宴,當然就叫做燒尾了。

唐景德鎮龍二年(公元708年),韋巨源官拜尚書令后,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中,有一款名點叫“見風消”就是泡油糕的制作技術得到了改進和提高,已是輕如白紗,薄如蟬民辦,入口即消,真是巧奪天工。
經過歷代相傳至今,泡油糕久盛不衰。由于飲食文化的交流和旅游事業的興旺,泡油糕在西安古城和其他城市,成為中外賓客同聲贊揚的上乘美點。

做法

材料:面粉1000克,熟豬肉250克,白糖350克,黃桂醬、玫瑰醬、核桃仁、熟面粉各適量。

制作方法:

1、取清水放入鍋內燒沸,加入豬油,將面粉倒大鍋內,用小火將油面搓拌成熟面團,出坤放在案上,晾涼,再加涼開水反復揉搓成軟面團,即成燙面。

2、白砂糖、黃桂醬、核桃仁、熟面粉等制成黃桂白糖餡。

3、將燙面揪成面劑,用手拍成片,放大黃桂白糖餡,制成糕坯。

4、經炸后,糕面出現薄如蟬翼、白如霜雪的一層泡,猶如繁花盛開,似乎見風即消,入口即化,松軟綿潤,芬芳醇香。

制作要求:

泡泡油糕是用水燙面、大油、黃桂、白糖餡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獨特精制。泡泡油糕色澤乳白,表皮蓬松,猶如輕紗織就,蟬翼作成,可謂巧奪天工。它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主要是因為它的制作方法有著獨到之處。

平時人們吃的油條油餅蓬松發虛主要是因為釩堿和面粉的配比恰當,放入熱油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膨脹所致。而泡泡油糕既不放釩也不施堿,只是利用大油和水燙面,同樣蓬松漲發。它要求糕餅師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大油、水、面的比例一定要恰倒好處,對油溫的要求也很嚴格,當油糕投入到一定溫度的油鍋內,內部水蒸氣大量形成,氣體急劇上升的同時,蛋白質性變而展開,淀粉膨脹焦化,氣泡逐漸形成,并在高溫環境中固定下來,要求出鍋的油糕不落架。

本文地址:http://www.yykk8.com/2573.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小吃百科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