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養肝的季節,夏天則重養心、清火。在中醫理論中,肝屬木,心屬火,若木旺就能生火,心與肝息息相關,意思是春天若能把肝養好,夏天暑熱、陽氣太盛的情況就能減緩。而春天養肝適合以補血方法,因為肝屬血,所以像葡萄干、龍眼干、糯米甜糕這類補血、健脾胃的食材,都是適合春天養肝血的甜品。
春季養肝選對藥材
藍天醫院肝病專家張智明介紹,經常感到胸悶、精神不濟、情緒不穩定的人容易肝氣郁結、氣血循環不好,尤其是上班族或正值壯年的人,因為工作透支體力,容易緊張,加上春季天氣變化大,不但體虛的人容易生病,有舊疾的人也可能復發,這時就可選用清淡溫和的中藥材來疏肝、補益中氣。例如枸杞子、黃精、沙參、東洋參、麥門冬、黃耆等。這類藥材有幫助養肝、補足體內陽氣的作用。但若是急性肝炎的患者,不適合上述藥材;如果是慢性肝病的患者,應在醫師建議下使用。
枸杞黃精滋肝腎
材料:枸杞子、黃精各3克。
做法:將枸杞子和黃精加入500m1的開水中,用杯蓋悶約10分鐘即可飲用。
作用:枸杞子滋陰養肝,黃精補氣,對于泌尿系統病癥、婦科疾病有緩解作用。另外,枸杞子可以明目,青少年也適合飲用,但每周不要超過3杯。腹瀉、火氣大者不宜飲用。
黃耆沙參可補氣
材料:黃耆、沙參、麥門冬各11克。
做法:將黃耆、沙參、麥門冬放進棉布袋,再加入1000m1的水煮滾,用小火燜煮10分鐘后飲用。
作用:這三樣藥材都有補氣滋陰的作用,搭配煮茶不苦易入口,適合精神不振的人飲用,但感冒、腹瀉、易上火者不宜飲用。
東洋參緩解疲勞
材料:東洋參2克。
做法:先將東洋參加入500m1的開水中,蓋上杯蓋悶10分鐘,入味后即可飲用。
作用:東洋參藥性較不燥熱,對于神經衰弱者,能振奮元氣,也適合年長者溫補身體,但感冒者不宜飲用。
少吃酸,多吃甘
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而要多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
中國醫學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醫又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腎等。若多吃酸味食品,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旺的肝氣更旺,這樣就會大大傷害脾胃之氣。有鑒于此,在春天,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旺;而甜味的食品入脾,能補益脾氣,故要多吃一點。在春季需要多吃的食物如下:性溫味甘的食物,谷類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麥;蔬果類如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栗子;肉食如牛肉、鯽魚、鱸魚、黃鱔。
葡萄干補血葡萄干有益氣、補血的作用,可養肝血,適合易貧血、常頭暈目眩的人吃。春天易頭暈的人,通常氣血較不足,而且葡萄干富含鐵質,對女性來說是造血所需,不過因糖分較高,所以怕胖、糖尿病患者、容易拉肚子的人要少吃,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半個手掌的量。
龍眼干安神 肝血不足、氣血循環不佳者,易在春天睡不好、沒精神。而龍眼干可入脾養血,脾胃養足了,肝血、肝氣也較足,晚上睡不好、易頭暈的人可多吃。不過常口干舌燥、易上火、體質較燥熱的人則要少吃,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半個手掌的量。
糯米糕補體力 糯米有補中益氣、補充營養的作用,寒涼的早春天氣吃糯米,可溫補脾胃、養血安神,適合脾胃氣虛、常腹瀉的人,也就是適合天冷時容易肚痛腹瀉或肚子冰涼的人吃,但糯米不易消化,若是易消化不良的人,1天吃約半個手掌的量即可。
春日養肝露一手
"春不養夏易病”,意思是春天若沒有將身體調養好、將肝血養足,到了夏天就容易有腸胃疾病,下面一些食譜操作簡單,以養肝為營養重點,最重要的是讀者還可以從中了解保肝知識,一舉兩得。
川芎天麻蒸鮮魚
材料:新鮮魚肉600克,天麻15克,川芎5克,姜、蔥、米酒、香油適量。
做法
1.用水將天麻洗凈,再用第二次的洗米水泡軟,以增加天麻香味。
2.把魚清洗干凈。
3.把切絲的蔥、姜鋪在盤底,再把魚放置其上,接著放上天麻、川芎,再灑上一點鹽,即可放入蒸籠或電飯鍋,蒸約15~20分鐘。
4.將魚湯倒入鍋中,用少許淀粉勾芡,再加入香油、米酒后,淋在蒸好的魚上即可。
養肝重點:天麻具驅風、補腦、降血壓、紓解四肢酸麻等功能,并對肝臟有疏通作用。而川芎可以行血行氣,并增強天麻功能,因而將兩者一起料理。而魚肉在五行中屬土,可以健脾養胃,最適合春天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