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最早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長期以來,它對人們養生防病、抗老延年很有指導價值。"春夏養陽”就是要求人們在春夏之季順從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長的規律,重視保養陽氣。按照中醫理論,陽氣是與陰精相對而言的.它是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動力,有溫煦、防御、固攝等作用。明代名醫張景岳甚至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梢姳pB陽氣對于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重要意義。
夏暑季節,氣候炎熱,人們多喜貪涼飲冷。殊不知過于貪涼,易損傷人體陽氣,導致疾病發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外界環境中的陰陽消長變化,勢必影響人體內在的陰陽變化。古代醫家根據春夏陽氣旺盛的特點,提出夏養陽的養生之戒.就是要使人體內的陰陽順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保持體內陰陽的協調。那么,怎樣做到"春夏養陽”呢
調精神以養陽。中醫認為,驟然大喜可導致心陽之氣渙散,故春夏需注重精神調攝,凡遇事皆應恬淡虛無,淡然處之,切忌大喜大悲,以保養陽氣,當然恬淡虛無并不排除正常的情志活動。
慎起居以養陽。春夏之季,自然界萬物復蘇,草木生長旺盛,身體起居也應隨之作出適應性的調節。如清晨起床應早些.起床洗漱后可在室外清靜之處散步或慢跑,以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人體陽氣。夏日不要貪涼露宿,或夜臥冰冷潮濕之處,以免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濕邪襲后,陽氣為邪氣閉阻而引起肢體、關節、肌肉等處疼痛、酸楚、麻木和關節腫大、屈伸不利等癥狀。春夏之時性生活也宜審慎安排,總以適中為度,以防房勞太甚,耗傷元陽。曹遷棟認為"大凡快爽處,即是受病處”.強調"于快意處發猛省”,就是告誡人們生活起居宜謹慎安排,萬不可只圖一時之快。
節飲食以養陽。不要過度飲冷,尤其是老年人、幼兒以及素體陽虛之人須慎食瓜果、冷飲等生冷之物,免傷脾胃陽氣,老年人每多腎虧脾弱陽氣不足,飲食尤有講究,如煮飯松軟而易消化;煮粥宜用新米煮成糜狀為度,食后能使脾胃健運,五臟安和。
巧運動以養陽。生命在于運動,春夏之季更宜通過各種有益的運動以活動筋骨,暢達氣血養護陽氣。一般地說,可根據不同年齡、性別及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總以形體雖勞而不倦,肌膚微微汗出為宜。若能并行"攪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陰養陽,使陰陽調和,百疾不生。
重食療以養陽。自然界春夏兩季陽氣活動旺盛.對素體陽虛之人趁此時采用適當的食療方法則往往能收到益氣溫陽,強壯卻病的效果。具有益氣溫陽功用的食物,如雄雞、鯽魚、大棗、胡桃等.以及具有溫陽祛寒功效的藥粥、藥餅等均可酌情食用,但陽盛體質或瘡癤炎癥患者飲食不宜過溫。
借藥治以養陽。在一般情況下,春夏之季多溫熱病癥,每取寒涼的方藥進行治療。然而素體陽氣贏弱者.雖時值盛夏酷暑,仍可服用人參、黃芪、附子、肉桂等益氣補陽之品,以使陽氣漸復,神爽體健。此外,還有一些虛寒病癥,每至冬季則易發作.往往可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來協助人體"春夏養陽”,以保證在秋冬仍有較強的抵抗力,預防這些疾病的發作。
此外,夏屬火,應于心,心氣旺于夏。祖國醫學認為.心臟主管血液的運行.津液是血液的組成部分,來自于水谷精微,汗為津液所化.故"血汗同源”,"汗為心液”。夏季出汗過多則易損傷心氣心陽.出現心悸、氣短、神疲、失眠、惡寒、舌淡等癥,可將五味子、烏梅搗爛與姜汁、砂糖兌和飲用,也可服參麥飲、五味子飲(糖漿)等養心陰,助心陽。適當喝些酸梅湯等也有裨益.因其能斂汗生津,以復心陽。對心臟病患者,炙甘草湯等也不失為良劑。
當然,陰陽是互相關聯的。春夏之令也要注意適時減少衣著,防暑降溫,勿過食辛熱之品,以防陰精過度耗傷,日久損及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