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米面皮子
簡介
漢中米面皮,當地一般簡稱漢中面皮,是陜西漢中具有代表性的風味小吃。漢中面皮相傳始于秦漢,一般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漿,上籠蒸成薄皮兒,趁熱抹上菜籽油,切成條狀,依個人口味調入油辣子、味精、精鹽、醋、醬油、蒜泥 等佐料,拌勻即可食用(當地多熱食,稱熱面皮),亦可置于通風處降溫后涼拌(當地稱冷面皮或涼面皮)。配菜主要有豆芽、土豆絲、芹菜、菠菜等,口感軟糯,香辣可口。不需即時食用時還可以晾干油炸后食用,還有炒、燴等吃法。
漢中面皮,列入“中國十大經典地方早餐”之一,并入選了“漢中市十大入圍文化符號”。2010年,“漢中面皮”列入漢中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漢中面皮制作技藝”列入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文化
漢中面皮起源于秦漢時期,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命蕭何修筑山河堰,糧食連年豐收。農民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切條涼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劉邦微服出訪,進入百姓之家,好客的農民便以涼拌蒸餅絲條招待。劉邦邊吃邊稱贊,問及名稱,農民說不出來,劉邦聽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說道:“此乃蒸餅也。”后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面皮”。
據《漢中日報》載,相傳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之戰,曹操部下用船押運糧食途徑褒河,陰雨連綿,河水暴漲,一船大米被淹在水中,三日過后,河水下跌 ,整船大米被水浸泡的無法運走,曹操部下將押運看管運糧船只的士兵打的死去活來 ,當時給軍營做飯的衡志四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暗暗流淚,一則不愿讓士兵挨打,二則不能讓貴重的大米白白浪費,經過一夜苦思冥想,第二天把侵泡的大米磨成濃米漿,加上適量的白糖,在竹籠里蒸成米糕饃,切成方塊給士兵吃,一舉成功,衡志四大喜,又將濃米漿加入適量的水放在竹籠里蒸成薄皮,切成條狀,調入鹽、醋等調料,使士兵吃后大喜 ,一船浸泡的米消除完 ,衡志四覺得曹操部下不問青紅皂白毒打士兵,不知那一天會輪到自己頭上,便告別軍營回到故鄉城固縣上元觀。幾年過后,家鄉連遭洪水,衡志四無法生計,便想起了他在軍營作面皮的事,便借債設制了一套竹笆笆等工具,在上元觀做起了蒸面皮的生意,久而久之,人們也用紅薯粉、土豆粉、面粉單獨蒸或相互混和蒸制面皮獲得成功 ,以后面皮遂開始在漢中流傳。
漢中還流傳著一個“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間,漢中人張某在河南汝陽當縣官。有一年朝廷派欽差大臣到汝陽視察,張知縣未備酒宴,只有家鄉的面皮簡單招待。欽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覺胃口油膩,一嘗面皮,喜之不盡。問起制作方法,張知縣一一奉告。欽差回朝不久,張知縣就提升為洛陽知府。人們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討得欽差心歡,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傳回漢中,被老百姓戲稱為“面皮知府”。
做法
原料:
必須選擇漢中產優質稻米;使用的醋都是熬過的熟醋,里面根據各家秘方添有作料;辣子油清透見底,灑在水上不會有沉淀;蒸面皮時抹的油也必須是熟油、好油。
漢中面皮是用大米磨漿,磨成的漿有很高的黏稠度,此時最重要的是燙漿和攪拌,適度的水溫,適當的高度澆灌,適當的攪拌力度和攪拌時間。
配料:
漢中米面皮的配菜主要是黃豆芽、土豆絲、芹菜、菠菜、胡蘿卜絲、黃瓜絲等。
調料:油辣子、味精、精鹽、醋、醬油、蒜泥等。
調料水的制作:
大蒜水,辣椒油,糖少許,醋,香麻油(可根據個人口味),黃瓜(綠豆芽燙過水也可以)
大蒜水:撥一兩瓣大蒜,加少許水,用攪拌器打碎,然后加入少許鹽和味精,攪拌使其溶化
辣椒油的制作:
先把500克油燒熱,同時在一個大碗里放1杯辣椒面,1~2大匙胡椒粉,一小撮白糖(千萬別多),1大匙白芝麻,不要攪,就這么放著。等油冒煙之后關火,稍微晾晾,大概有個七八成熱的時候就可以倒入辣椒了。先倒一半,用勺子攪勻,放2~3大匙花椒粉(或者是花椒粒),再用勺子攪勻,然后另取一個小勺舀一點點涼水(也是千萬不能多)倒入辣椒碗,攪勻,這個時候碗里象水開鍋一樣,但因為水很少,所以不會濺出來。攪勻后,再把剩下的油倒入,放涼即可。
制作設備:
1. 面皮蒸籠,或者面皮鍋鍋(又稱面皮鑼鑼)
材質:鋁合金、鍍鋅鐵皮、不銹鋼、竹木。
2. 石磨(手磨子),大米打漿機,均有市售成品
產量:大米打漿機每小時可以加工生產約50斤浸泡后的大米,手磨子多農村家庭(山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