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糕饃

 小吃百科   2017-12-18 20:56   1,867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棗糕饃

簡介

棗糕饃

唐宋以來即為地方風味食品,以紙坊棗糕著稱。棗糕饃,用優質面粉為主料,大棗、菜油和白糖為輔料,面粉發酵后又反復和搋,面坯偏硬成形,兩側各塞2塊碎棗,旺火蒸制而成。熟后頂部兩側各印紅梅花點,以顯其特色。其饃食之味甜,綿軟可口,回味馥香,耐貯存,不走味,不發霉變形,為款待賓客之佳品,亦可饋贈親友。據縣志載,明代起洋縣棗糕饃就也馳名漢中地區內外。

洋縣棗糕饃名滿陜南,棗糕饃是用繩串成串串提著,是走親訪友,饋贈待客的禮品,洋縣棗糕饃潔白沒有裂紋,外酥里軟、韌、松、甜,存放時掛在風涼處不變味,存放上三、四個月。上蒸-蒸好像剛蒸的饃,在沒有保鮮、冷凍技術設備的年代里,是不可多得的面制食品。

棗糕饃

在洋縣飯館、作坊、家庭都能制做。棗糕饃用黃酒渣發酵,和面時加白糖,根據四季氣溫把握好水溫,和成的面要反復采揉,饃饃做成后要蓋上被單,發酵半小時后,用大鐵鍋蒸燜,出鍋時按上花印即成。面粉、砂糖、菜油及紅棗蒸燜印花,以繩貫之放通風處,雖數月不變味。

特點:

1、棗糕饃不用兌堿,潔白而沒有裂紋,吃起來松、韌、甜。

2、存放時,用繩子串起來,掛在風涼處。

3、口味酥脆香甜。

4、形狀獨特。整體為弧形,上彎下平。中央順長裂開。這種樣子便于攜帶。因為饃上裂有長口子,底面又平,所以每兩個饃底面相對為一組,用細草一組一組把幾十個饃拴串起來,走親訪友時,將饃串搭在肩上或掛在胳膊上,很方便。

歷史文化

清代康熙《洋縣志》上說,揚州舊有八堰,但一個個都荒廢了,排不上用場,揚州太守楊從儀上任后便將他們一一修復了,并新筑了楊填堰,揚州老百姓的田地得到灌溉,有了好收成,百姓個個感恩戴德。在揚州紙坊街以北不遠處有兩座堰,一座叫土門堰,一座叫儻濱堰。楊太守籌集資金,糾集勞力,親自上土地,帶領大伙兒,填石筑壩,架槽引水,疏通渠道,草壩村、紙坊街村和雙廟村一代莊稼的水荒問題便徹底解決了。第二年,麥子長勢很好,獲得了豐收。吃水不忘挖井人。紙坊街村的鄉親們商量,絕技好好感謝感謝這位父母官太守大人。給太守大人送點什么禮物才能表達感激之情呢?有人說,太守夫人已經顯懷了,盼望早生貴子,而且最好生個雙胞胎。大伙覺得此話不錯,立即合計就用白面饃饃來表達這一心愿吧。鄉親們在磨面時取出起初磨制的精粉,制作出形如兩只肥大的耳朵諒解稱快的饃饃,寓“雙胞胎兒”之意;在兩只肥大的耳朵左右兩側各遷入紅棗子,與“早生貴子”之意,在兩只耳朵的弓背上個點紅梅一朵,與“紅梅報春迎吉祥”之意。這種饃饃因面粉上乘,加之和面時加入白砂糖,造型獨特且油紅早紅梅點綴,所以糕點辦得香甜可口,鮮果般的漂亮可人。鄉親們對自己的“杰作”都非常滿意,便將此饃取名“棗糕饃”。于是,則定吉日,將 “棗糕饃”用紅綢帶串起。挑者,抬者,還擔著自釀的米酒,敲鑼打鼓給太守揚從儀送去。

做法

原料配方

富強粉50千克黃酒渣子500克白糖3.5~4千克水20千克

制作方法:

1.發酵面:黃酒渣子500克做酵子,加溫水化開,過絲羅后,發面5千克,溫水量冬天5千克,夏天2.5千克,春、秋3.5千克左右。發面盆冬天放在熱地方,以熱到不烘干面盆為準;夏天則應放最陰涼的地方。

2.和面:一般是頭天晚上發面,第二天早上和面。每50千克面粉中加白糖3.5~4千克,包括發酵面用水在內,用水量在20千克左右。冬天水溫要求在60~80℃,春、秋水溫50℃左右,夏天水溫應更低一些。和面時,先將酵面稀釋,然后和面,和面動作要利索,千萬不要把面燙了。夏天先和進25千克左右,余下20千克左右按情況摻兌;冬天先和進,30~40千克,余下5~10千克按情況再摻兌。和成的面越硬越好。

3.成型:和成的面要揉光揉好,再擰成100克左右的面蛋,揉成長條,并沿長平面中間按一條溝溝,溝溝內抹上香油,翻個身,溝溝朝下,再夾捏成17厘米左右的長條,橫放,用手掌從兩頭壓下,呈凸狀,再將中間部分壓成平面,即成扁平狀,平面四角各按上個棗瓣(棗子去核切成四瓣),最后由兩頭對卷,翻身,使抹油的溝溝翻在上面,如意狀的饃饃就做成了。饃饃做成之后,要擺在盤子里,冬天蒙上棉被,夏天蒙上單子,再漲(即餳發)半小時左右。

4.蒸燜:當地使用大鐵鍋,將餳好的饃放入籠笆(竹片編成的籠箅),上面扣上鐵盆,旺火燒開15分鐘,回汽10分鐘即熟。使用鐵盆是為了防止饃饃水分過大。

5.印花:出籠的饃饃,用一根小竹桿刻成的點花印,蘸食用紅水,按一下,花朵即成。

本文地址:http://www.yykk8.com/2490.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小吃百科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