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飲食養生之道、四季養生之道)古人云;善養生著,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養生不是簡單的體育鍛煉,也不是一頓營養餐,打一套太極拳。養生是以調陰陽,和氣血,飽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欲,服氣辟谷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實現人類健康長壽目的
春季的運動養生保健是恢復身體“元氣”的最佳時節。由于寒冷的冬季限制人們的運動鍛煉,使機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特別是全身的肌肉和韌帶,更需要鍛煉以增強其運動功能。春季人們應該進行適當的運動,如散步、慢跑、體操、太極拳等,保持體內的生機,增強免疫力與抗病能力。不過,春天的氣候呈現溫差大、風大的特點,要注意防風御寒,因此在遇到強風時要適當地減少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于機體表面。夏天的特點是燥熱,“熱”以“涼”克之,“燥”以“清”驅之。因此,清燥解熱是夏季養生的關鍵。盛夏酷暑蒸灼,人易感到困倦煩躁和悶熱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靜,做到神清氣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內生。外出鍛煉,以免風大;對于夏季依然堅持鍛煉身體的人可以選擇練太極拳、自然養生操、太極拳動靜相兼,剛柔相濟,開合適度,起伏有致,身端形正不偏倚,正氣存于內而風邪不可侵,與自然的陰陽消長相吻合,可謂夏季最佳的養心運動之一。自然養生操有形神并修,養心聚神,對身心健康特別有利。
秋季養生貴在養陰防燥。秋季陽氣漸收,陰氣生長,故保養體內陰氣成為首要任務,而養陰的關鍵在于防燥,這一原則應具體貫徹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所以,順應秋季的自然特性來養生,即保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康飲食,調理脾胃,預防秋乏,預防秋燥,預防感冒,早起早睡,加強鍛煉,注意養陰,適時進補,慎食瓜果
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而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中風、腦出血、心肌梗死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劇上升。所以冬季養生要注意防。
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于里,皮膚致密,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易導致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注意腎的養護
四季飲食養生之道 春夏秋冬的四季養生之道
春夏養陽
春夏怎么養陽呢?春天主生發,氣生發而陽光開始明媚,萬物復蘇?!饵S帝內經》就告訴我們"無厭于日",就是不要討厭陽光,這個時候要夜臥早起,去曬太陽,讓我們抒發肝氣,讓我們的生機和氣機隨著春氣來運轉,這就叫做四氣調神。所以,春天養生的重點是怎么樣把你的肝氣和五臟氣與春氣來合拍、來協調。
春季養生以升發疏暢為特點,我們要注意使體內的陽氣漸旺起來。春天的氣候促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與肝臟的生理機能相關,若肝臟失常,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癥,因而春天宜養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夏天的時候,萬物茂盛,陽氣旺盛,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機來保養我們的身體,來維護我們的生命。夏天重在養心,要多一吃點苦的東西,因為苦入心,對清我們的心火、對清我們的熱都很有好處。夏天我們還要多吃一點清暑利濕的東西,比如西瓜、綠豆湯等。關于肉,我們就多吃一點性寒的、性涼的,比如鴨子肉,而應該少吃一點雞肉等性溫的東西。另外,我們盡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這樣吃東西對我們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處。
春夏秋冬的四季養生之道
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養脾的時候,脾主運化,在這個時候我們要養化,就是要把東西煮熟了再吃。而且這個時候,大地要進入到成熟的階段了,谷子在灌漿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這個時候是我們養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時候。
夏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交,人們的情緒應該保持愉快,使氣機宣暢,精神外向。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心傷氣。還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為心之液"一說,所以心氣也最易耗傷。
秋冬養陰
秋天的時候是"入地戶"的時候,我們常說春分開始"開天門",秋分開始則"入地戶"。入地戶時,萬物要開始收藏,我們人體也要養收。天地經過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萬物該長的已經熟了,果子、莊稼都收藏了,這個時候呢,人也應該轉為休息了,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養肺。肺經過了夏熱的燥,到這時就要多吃潤的東西,比如梨、藕、杏仁、貝母、百合這些東西,來養我們的肺、潤我們的肺,收斂我們的肺氣。
秋天濕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節。秋天天氣干燥,"燥"易傷肺,使氣宣發的功能受影響。從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癥。所以要"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就是秋養肺的理論依據。
到了冬天以后,就主藏了。這個時候萬物都閉藏,動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謝了,樹葉也落光了,那么人呢,人的身體也該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養生就是養藏,藏什么呢?藏精,藏好了精則來年不會生病,所以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經有一個患者來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說你冬天干嘛了,他說這個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涂。其實這就是他在冬天沒有藏精補養身體而造成的后果。我告訴他現在補一補吧,趕快來個"春眠不覺曉",通過睡眠保養好精氣。
一年養生計劃 四季養生食物推薦
天地萬物都有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運動和變化的規律。人們想健康就應該很自然地“應天順時”,遵循這個規律。龍年,不妨為自己的一年制定一個有計劃的養生大計。
【春季】
都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對于健康來說,春天更是一個重要的季節,因為春季萬物萌生,正是調養身體的大好時機。
一年養生計劃 四季養生食物推薦
春天養生秘訣:養肝為先
中醫認為,春在人體主肝,而肝氣自然旺于春季。肝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它具有調節氣血,幫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功能以及調暢情志、疏理氣機的作用。因此,如果春季養生不當,便易傷肝氣。反之,春季養肝得法,將帶來整年的健康安壽。
另外,春季是細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臟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負擔最重,而且由于人們肝氣升發,也會引起舊病復發。
養肝飲食
1.多吃雞肝:雞肝味甘而溫,比其他動物肝臟補肝作用更好??扇⌒迈r雞肝3只,大米100克,煮成雞肝粥食用。
2.多喝汁液:在五行學說里,肝屬木,所以補肝要多吃“木”類食物,木類食物往往顏色是綠色,味道則是酸味。適合榨取汁液飲用,對肝膽有益。凈化肝臟的好汁液有菠菜汁、獼猴桃汁、檸檬汁、葡萄汁等。
3.多喝醋: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抑菌等作用。每日食醋40毫升,加溫水沖淡后飲服;也可用食醋泡雞蛋或醋泡黃豆等。
【夏季】
夏季烈日酷暑,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在夏季里心氣最容易耗傷,特別是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因此夏季最需要注意養生保健,讓你的身體在夏季中健康地度過。
一年養生計劃 四季養生食物推薦
夏天養生秘訣:養心為先
《內經》有說,“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冬至重病”。按中醫的“五行”說,夏季是“火旺(心火旺)、土相(脾胃處于‘盛’的地位)、木休(肝處于相對的‘休養’狀態)、水囚(腎易‘虧’)、金死(肺易‘虛’)”。對于一般人來說,在夏天,防止“肺虛腎虧”很容易接受,而對于正處于很“旺”地位的“心”是否要重點保養,就往往掉以輕心了!所以夏天養生秘訣要以養心為先。
養心飲食
夏天養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這些都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在飲食方面,應多吃小米、玉米、豆類、魚類、洋蔥、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蘆筍、南瓜、香蕉、蘋果等,少吃動物內臟、雞蛋黃、肥肉、魚子、蝦等,少吃過咸的食物,如咸魚、咸菜等。應節的蔬果如西瓜、黃瓜、桃等都是生津解渴、解勞乏、清心明目的佳品。
核心提示:天地萬物都有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運動和變化的規律。人們想健康就應該很自然地“應天順時”,遵循這個規律。龍年,不妨為自己的一年制定一個有計劃的養生大計。
【秋季】
秋季,氣溫開始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氣候偏于干燥,所以秋季養生要防燥。
一年養生計劃 四季養生食物推薦
秋天養生秘訣:養肺為先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故在民間素有“秋補”習俗。秋氣內應肺。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體真氣之源,肺氣的盛衰關系到壽命的長短。秋季氣候干燥,很容易傷及肺陰,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秋季應注意養肺。
養肺食物
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甘蔗、燕窩、梨、芝麻、藕、菠菜、鱉肉、烏骨雞、豬肺、豆漿、飴糖、鴨蛋、蜂蜜、龜肉、橄欖。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此外還可適當食用一些藥膳,如:參麥團魚、蜂蜜蒸百合、橄欖酸梅湯等。
【冬季】
俗話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季,人體陽氣內藏、陰精固守,是機體能量的蓄積階段,對于身體虛弱的人是進補的好季節。
一年養生計劃 四季養生食物推薦
冬天養生秘訣:養腎為先
冬季的主氣為寒,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陰邪傷陽后,人體陽氣虛弱,生理機能受到抑制,就會產生一派寒象。常見情況有惡寒、脘腹冷痛等。冬季對應的臟器是腎臟,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就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因此,冬季養生重點是“養腎防寒”。
養腎食物
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冬季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黑色食物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一年四季養胃都必不可少】
養胃秘訣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吃多餐,飯只吃七分飽。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忌暴飲暴食。
2、改變飲食習慣:按時就餐,坐著吃飯不要站立或蹲著。戒吃辛辣、油炸、煙熏食物如燒烤等,不吃過酸、過冷等刺激強烈的食物,不飲酒,少飲濃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纖維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3、避免不良情緒:胃病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