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強調,秋季養生宜養陰。中醫認為,四時八序,春夏屬陽,秋冬屬陰。春華夏長,秋實已成,粟黃粱紅,一派豐盈。自然界萬物因成熟而陽承收斂,陰精內蓄,及至嚴冬,天寒地凍,萬物蟄伏,陽氣潛藏。人體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就必須在秋冬之際顧護陰氣,使其收斂潛藏,以為來年生發的物質基礎。這種適應四時陰陽,順從生長收藏自然規律的養生之道,就是《內經》"秋冬養陰”的真諦所在。
具體而言,入秋以后,宜早睡早起,安神寧志,調攝精神,以順應秋令的特點,保養機體的適應能力,減輕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若平素感覺唇干舌燥、口渴欲飲、舌紅少津者,為胃陰不足,宜予益胃湯(生地、沙參、麥冬、玉竹、冰糖)以生津液,養胃陰。若口干鼻燥、干咳無痰、舌干無苔,為肺陰不足,可予百合、麥冬、雪梨干之類,以養陰潤燥,甚者可與清燥救肺湯加減。藥用沙參、麥冬、玉竹三味,清養肺胃,也深合秋冬養陰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