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辰包子
簡介
時辰包子是陜西渭南市最有名的漢族傳統小吃。渭從取料到制作都有嚴格的規程,一絲不茍。做皮的面,要選上等小麥,用石磨細磨如籮。做餡的豬油,要用真正豬內腔里那兩塊板油,不用花油,而且要精心貯存1年后再用。油去膜,切成黃豆般小粒,和以粗面粉,鍋內加陳菜子油,文火炒熟。佐料用華縣特產赤水大蔥,去掉頭、葉、杈,僅取其中,拌上陳菜油、炒面作餡。配以韓城特產大紅袍花椒、小茴、大茴、丁香、桂皮、草果、砂仁、蓽撥、豆蔻制作的九味調料。每做6個油包子,搭配4個素包子以調劑口味。素包子以豆腐、大蔥作餡。半夜起來蒸包,過路人能聞見香味。
特點:
包子狀如僧帽,小巧玲瓏,周邊潔白,包底金黃,肥而不膩,香味悠長,吃一頓包子走10里路,還口齒留香。所以又被叫做“十里香包子”。吃時必定佐以大蔥蘸黃面醬,還須喝一杯濃茶。
產地介紹: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陜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渭南市,隸屬于陜西省,位于東經108°50′-110°38′和北緯34°13′-35°52′之間,地處陜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是陜西省的“東大門”??偯娣e約13134平方千米,人口556萬。為陜西省農業大市和人口大市。轄臨渭區、大荔、富平、白水、潼關等9個縣以及華陰、韓城2個縣級市。
歷史文化
“白面細皮僧帽裝,油滲包皮呈金黃。香飄招徠行人步,油而不膩味道長”。這是舊時對久負盛名的渭南時辰包子的一首贊美詩。
據新編《渭南縣志》記載:早在清朝乾隆年間,渭南城就有了賣包子的,但因質量不穩定,時賣時停。到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出了一個賣包子的名家,叫張懦坤,他的包子味道特別香美,遠近馳名,以致供不應求,時辰一過,便買不到,這才由顧客口里傳出“時辰包子”的名字來。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又出了一個賣包子的名家,叫王德本,他的時辰包子,繼續和發展了張懦坤的傳統,在技術操作和風味特色上,都超過了張懦坤。人稱“包子王”、“氣死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