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痱子毒。痱子毒又稱熱癤,是夏季嬰幼兒常見的一種化膿性皮膚病?,F代醫學研究認為,該病癥的發生多為皮膚不清潔、營養不良、抗病能力差,或因痱子被抓破而繼發感染所致。痱子毒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往往會繼發腎炎,嚴重者還會引起敗血癥而危及生命。夏季預防痱毒的主要措施為:一是從消暑降溫入手,盡量保持皮膚清潔,使孩子少生痱子;二是勤給孩子洗澡,更換內衣,勤修指甲。
第二,熱痙攣。夏天,孩子出汗較多,如果大量給孩子飲用白開水,血液中的鈉離子會進一步下降,導致體內電解質紊亂。從而促使孩子出現四肢及腹部肌肉收縮性痙攣,且伴有頭痛、乏力等癥狀。該病癥的防治措施為:一是要加強室內通風降溫;二是多讓孩子吃些瓜果,喝些綠豆湯;三是大量出汗后,最好及時給孩子喝些淡鹽開水。一旦發生熱痙攣,應及時讓孩子脫離高溫環境,立即喂服含鹽液體,或在醫生的指導下,靜脈輸入生理鹽水。
第三,脫水熱。夏天,有的孩子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哭鬧、煩躁不安。這種現象,臨床稱為小兒夏季脫水熱?,F代醫學研究認為,該病癥主要是由于盛夏人體通過排汗丟失大量的水分所致。孩子一旦出現脫水熱,要及時供給足量的水分(通常補1%鹽水或5%葡萄糖水,每次10~15毫升,每2小時一次),使患兒的體溫迅速下降。
第四,黃水瘡。黃水瘡又稱膿皰瘡,是新生兒夏季常見的一種皮膚病。該病癥的突出特點是傳染性很強。對患該癥的小兒應及時進行隔離,并將玩具、用具及餐具等物品及時地用酒精消毒。同時,要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
第五,暑熱癥。暑熱癥多發于夏季,見于平時體質較弱或大腦發育不健全的孩子。暑熱癥最大的特點是,患兒的體溫有時高達39℃~40℃,但大多不出汗,常伴有口渴、小便多、食欲不佳、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嗜睡等癥狀,病癥可持續1~2個月。該病有效的防治方法為:一是給孩子多喂水,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加強營養;二是患兒在發熱時用溫水洗澡,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