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濕邪,夏季最當時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22-09-19 19:30   696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摘要:

中醫稱夏末秋初為長夏時期,其氣候特點是多濕,所以《理虛元鑒>特別告誡說:”長夏防濕?!边@個季節多雨潮濕,水汽上升,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霧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致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F代科學研究證實,當熱環

  中醫稱夏末秋初為長夏時期,其氣候特點是多濕,所以《理虛元鑒>特別告誡說:"長夏防濕。”這個季節多雨潮濕,水汽上升,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霧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致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F代科學研究證實,當熱環境中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時,有礙于機體蒸發散熱,而高溫條件下蒸發是人體的主要散熱形式??諝庵写罅克质箼C體難以通過水分蒸發而保持產熱和散熱的平衡,出現體溫調節障礙,常常表現出胸悶、心悸、精神委靡、全身乏力。長夏防濕,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居住環境,避免潮濕

  《黃帝內經》提出:"傷于濕者,下先受之。”意思是濕邪傷人,最容易傷人下部。這是因為濕的形成往往與地的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如常見的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婦女帶下、下肢關節疼痛等,往往都與濕邪有關。因此,在長夏季節,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濕,盡可能做到空氣流通,清爽、干燥。

  飲食清淡,易于消化

  中醫學認為,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因為人體后天之本——脾喜燥而惡濕,所以,長夏季節濕邪最易傷脾,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口甜苔膩脈濡等癥。若影響到脾氣升降失司,還能出現水液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也可見到下肢腫脹。因此,長夏季節最好少吃油膩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元代著名養生家丘處機所說:"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其于肥膩當戒?!边@里還指出,飲食也不應過涼,因為寒涼飲食最能傷脾的陽氣,造成脾陽不足。此外,由于消化功能減弱,一定要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不吃腐爛變質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凈,應多食清熱利濕的食物,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常用清熱利濕食物,以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最為理想。

  避免外感濕邪

  由于長夏陰雨連綿,人們極易感受外來濕邪的侵襲,出現倦怠、身重、嗜睡等癥,嚴重者還能傷及脾陽,造成嘔吐腹瀉、脘腹冷痛、大便稀薄。因此,長夏一定要避免濕邪侵襲,做到外出帶傘、及時避雨。若涉水淋雨,回家后要立即服用姜糖水。有頭重、身熱不揚等癥狀者,可服藿香正氣水等。此外,由于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極易發霉,人也會感到不適。穿著發霉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因此,衣服要經常曬一曬。

  總之,根據中醫學"春夏養陽”的原則,長夏防濕的關鍵在于要保養人體陽氣。只有陽氣充足,濕邪才不易侵犯。

本文地址:http://www.yykk8.com/30998.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