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吃:長壽薄脆

 特色小吃培訓班   2018-08-14 14:53   2,387 views 人閱讀  0 條評論

重慶小吃-長壽薄脆簡介:長壽薄脆是重慶市長壽區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食品。2008年10月,長壽薄脆制作工藝入選長壽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將長壽薄脆發揚光大,長壽區已將薄脆制作進行工藝改進,機器生產提高了效益,再輔以人工精準把握火候;配制出蛋香、蔥香、檸檬、椒鹽等多種適合現代人的大眾口味。

長壽薄脆

歷史文化

相傳于清朝咸豐年間,由長壽縣人王海創制長壽薄脆。長壽薄脆一經問世,因其香脆甜美,便于攜帶而深受青睞,是長江纖夫們的必備食品。上世紀40年代,陳厚之(王海的外孫女婿)攜全家到重慶嘉陵江碼頭開設了一家“長壽薄脆”店,因當時碼頭的上海、武漢及各地來往客商眾多,他們嘗到長壽薄脆純甜芳香、滋潤化渣、薄而且脆,以致互相推薦,爭相購買。因而長壽薄脆譽滿長江沿岸各大、中城市。其招牌后由重慶一位書法家題寫,從此“長壽薄脆”更是名聲大振,聞名全國。

民間傳說

重慶市長壽區,以其長壽者多而得名。而這里的名點薄脆,則以片薄香脆馳名遠近。說起這里的薄脆,還有這樣一個故事:還是在很久以前,長壽縣城的河街新橋頭住著王氏父子,兒子王華20多歲,二人以開炒米店為生。而新橋東頭住著朱姓人家,有個漂亮女兒叫朱玉,家中開個小吃店,日子過得也不錯。朱玉姑娘悄悄愛上了忠厚老實的王華,任憑多少人上門給她提親她也不同意,氣得她父親好生不快。

一年夏天,天降暴雨,正巧有母女二人過河在橋頭被大水卷走,王華父子舍身相救。結果,那母女得救了,王父被大水卷走了,王華也受了傷。巧的是,那得救的母女正是朱玉的姑母和表妹。朱家對王華很是感激。由于王華受傷,父親喪命,日子過得很凄涼。朱玉不顧父親反對,決心嫁給王華,后在姑母的支持下,終于與王華成親。小兩口也開始經營小吃,由于朱玉心靈手巧,王華忠厚有名,生意不錯。一年,王華過生日,朱玉特做幾樣細點,請親朋好友。席間,大家對朱玉所做薄脆評價極高,朱玉便又做了一些送給大家。誰知,她的薄脆竟然一下子出了名,慕名而來者還不知她的店本不經營薄脆,但客人來了,朱玉只好現做。后來,朱玉小兩口索性便以薄脆為主要經營品種,結果生意越做越好,名聲越來越大。因其出在長壽縣,外地人便稱之為“長壽薄脆”。

做法

長壽薄脆的制作工藝考究,采用高精面粉,配以黑芝麻、雞蛋、麥芽糖、白糖等食材,按一定的比例加水調制搓揉成條狀,再分為大小合適的小面團搟成極薄如紙的圓形面片,攤入鍋底,用微火翻來覆去烘焙而成。

家常做法:

原料配方:面粉2.5千克、明礬75克、精鹽75克、堿面35克、花生油4千克(約耗2千克)

制作方法

1、將堿和明礬放在一起搗碎,放入盆內加鹽加溫水500克,攪溶化,倒入面粉和溫水1千克(夏天用涼水)和成面團,放在面板上按平。然后將面團橫堅各疊三折,再放回盆內,蓋上溫布餳6小時后(冬季要放在溫暖的地方),再放在面板上,撳成3厘米厚的大面塊,面上刷一遍花生油,切成100個面劑。

2、將花生油倒入鍋燒到冒青煙,將面劑一個個按扁搟薄(越薄越好),用兩手拉成長33厘米、寬2.2厘米的長方形薄面皮,面皮上面任意劃些小裂縫,雙手提起面皮先放入熱油鍋中抖蘸幾下,使之成形,再全部放入油鍋兩面炸脆撈出。

本文地址:http://www.yykk8.com/16445.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 特色小吃培訓班 所有,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發表評論


表情